美白化妝品一路走俏 近期多人使用致汞中毒
進入夏季以來,美白類化妝品一路走俏。然而近日,不少市民在使用了一些網紅美白產品后,卻出現了汞中毒,導致腎病綜合征。專家提醒,宣稱“美白立竿見影”的化妝品往往含有較多的熒光劑、糖皮質激素甚至是重金屬成分,長期使用不僅會引起皮膚損傷,還會因重金屬中毒而導致腎病綜合征。
近期多人出現汞中毒
罪魁禍首竟是化妝品
二十多歲的張女士是一名窗口工作人員,對自身的形象要求較高。為了改善皮膚狀況,從半年前起,她定期到一家美容院體驗局部針刺、局部注射、外涂等美膚項目。張女士覺得效果不錯,皮膚明顯白了一個色號。然而近日,張女士突然出現了雙下肢水腫等癥狀,到醫院檢查后,被告知尿蛋白指標偏高、血清白蛋白值明顯偏低。醫生為她做了腎臟穿刺后,確診她為腎臟綜合征。隨后,張女士來到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職業病科醫生周鑫為她檢測了體內汞含量,結果顯示,汞含量為正常值的三十多倍,明確了張女士為汞中毒所致的腎病綜合征。
無獨有偶,這兩天,使用了兩年多網紅美白產品的市民小羅也被查出汞中毒。小羅常在抖音、淘寶等平臺購買一款美白粉底液,一個月前,她開始出現腳腫、乏力、頭暈等癥狀,在市五院職業病科檢查后,醫生發現她的癥狀是由于重金屬汞中毒所致,于是讓她立即停止使用目前的化妝品,并為她進行了驅汞治療。經過四個療程的治療,小羅浮腫、頭暈等癥狀明顯好轉,各項指標也恢復了正常。
“近期,我們科室接診了多名因使用劣質化妝品而導致汞中毒的女性患者。”周鑫介紹,這些患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腫、頭暈、乏力、睡眠差等癥狀,進而被診斷為腎病綜合征。
“美白立竿見影”不可信
對皮膚、器官均有損傷
記者在淘寶、京東等多個電商平臺搜索“美白”產品,發現了數萬條相關產品信息,其中美白面霜、美白面膜、美白防曬噴霧最受網友的喜愛,不少美白產品月銷售量超過50萬件。一些化妝品打著“明星同款”、“網紅主播推薦”等標語,受到眾多消費者的追捧。而在一些短視頻直播平臺上,化妝品也成了主播帶貨的熱門產品。
“不少市民在購買化妝產品時,只關注宣傳效果、人氣及價格,很少關注成分。”市五院皮膚治療中心醫生李晶晶介紹,通常宣稱短期內可變白的產品,往往含有較多的熒光劑、糖皮質激素甚至是重金屬成分,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皮膚敏感、發炎,同時汞等重金屬在人體內吸收蓄積,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器官損傷,如果孕婦使用該類化妝品并出現汞中毒,將會對胎兒造成巨大影響。
昨日,一名自以為患上了“白癜風”的患者來到市五院,李晶晶檢查后發現,患者面部“黃白黑”相間,皮膚上有較多的白斑點、褐色雀斑。仔細詢問后李晶晶得知,患者長期使用美容院推薦的一款祛斑霜,造成了面部點狀色素脫失。這款祛斑霜是典型的三“無產品,沒有明確的成分標識,對患者面部造成了不小的損傷。”李晶晶說。
還有不少人貪圖便宜,自行購買所謂的“醫用產品”,造成皮膚損傷。60多歲的張老伯在一家拼團網站上花了6塊錢購買了一款名為“除痣靈”的產品,由于祛斑心急,張老伯拿著棉球蘸著藥水往臉上擦拭,兩天后他的臉上出現了不少條狀黑印,李晶晶檢查后,診斷其為面部皮膚化學灼傷。
化妝品監管App查真偽
三顫試驗可檢測汞中毒
“國家對重金屬有嚴格的限量標準。”蘇州市藥品檢驗檢測研究中心主任薛滿介紹,按照現行的國家標準,汞的限量為1mg/kg、砷為2mg/kg、鉛為10mg/kg、鎘為5mg/kg。而在實際檢測過程中,個別化妝品存在重金屬含量超標情況。為此,薛滿提醒消費者,不要相信“美白立竿見影”等宣傳語,購買時盡量選擇正規商家,查看商家的營業執照信息、相關票證、產品標簽。購買進口化妝品時,要查看其是否有規范的中文標簽,檢查關鍵信息是否齊全,如產品名稱、生產企業和地址、保質期、成分表、生產許可證號以及批準文號等。跨境電商或海外個人代購產品可能沒有相關的中文標簽,需謹慎購買。同時,消費者可以通過“化妝品監管”App進行查詢。此外,消費者還需要保存好購買憑證和產品包裝信息,如果發覺產品有問題,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維權。
如何檢測自己是否已經出現了汞中毒?周鑫介紹,市民可以在他人的幫助下,進行“三顫試驗”,輕閉雙眼觀察是否存在眼瞼震顫、舌部震顫、雙手震顫。同時,如果市民突然出現下肢浮腫、乏力、頭暈、失眠等癥狀,也建議到醫院進行重金屬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