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從淘小鋪涉傳被罰 看社交電商的下半場
傳銷頑疾依舊是懸在社交電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6月29日,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公示的一則《行政裁定書》顯示,淘寶旗下社交電商平臺“淘小鋪”運營方廣州三帥六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及相關公司等因涉嫌傳銷被凍結4400多萬元。
無獨有偶,近期社交電商“未來集市”、“斑馬會員”、“貝店”等平臺也相繼陷入傳銷風波。社交電商“斑馬會員”相關公司涉嫌傳銷被法院凍結3000萬元。此類事件又將社交電商合法合規健康發展的議題擺在公眾眼前。
提起電商平臺,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總是淘寶、京東、唯品會,這些積累了多年口碑與影響力的傳統電商。但是,自2014年起,社交電商開始悄然走進大眾視野,首匹黑馬云集也于2019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敲鐘上市。
在隨后的幾年中,貝店、斑馬會員、未來集市、禮物說等平臺,也逐漸收獲了資本和大眾的目光。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僅在2019年,貝店就完成高達8.6億來自高瓴、襄禾、紅杉等資本的戰略投資。
依托社交流量平臺及熟人網絡傳播,社交電商平臺有效解決了獲客成本的問題,實現了對傳統電商模式的迭代,成為電商創新的主力軍。過去5年,社交電商市場復合增長率為60%,去年成交額達1.2萬億元,消費人數已超過5億人。
風光背后,紅黑交織。伴隨交易額的高漲,信息泄露、傳銷問題和假貨泛濫的負面消息不斷涌出,在拉低品牌口碑的同時,也成為套在社交電商頭上的三道緊箍,影響著社交電商的健康和長遠發展。
1、社交新模式與難解的行業舊頑疾
1.傳銷頑疾難除
在外界一度將社交電商視為新零售之后的又一風口時,本該發力前行的各平臺方,卻接連陷入傳銷的漩渦中。當眾多社交電商為擴大客源,把目光放到發展下線時,傳銷的問題便開始如影隨形。
“花生日記”把發送鏈接或邀請碼注冊來的用戶算作粉絲,用粉絲拉粉絲的方法創造業績,運營商從中提成,借此圈得2100萬名會員,會員層級最多有51級,有人靠它月入過2萬。2019年3月,因涉及傳銷,花生日記被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累計罰沒7456萬元,這是目前為止中國社交電商領域第二筆也是最大的一筆處罰。
第一筆來自于云集。2017年,“云集微店”因以“交入門費”、“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的行為開展運營,涉嫌傳銷,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958.4萬元。“環球捕手”因涉嫌傳銷被微信封號,每日優鮮推出的每日拼拼,同樣采取了會員費、多層分級制和邀請新用戶返利等模式,遭遇大量用戶惡評,最終匆忙下線。
2.信息泄露不斷
曾經,“淘寶卡單騙局”泛濫,假稱支付系統出現故障,索要銀行卡號、身份證號、手機驗證碼等個人信息,最終劃走銀行卡款項,成功率竟高達43.78%。如今,這一形式在社交電商中重演,詐騙方以丟件、貨品損壞等各種理由,通過翔實的交易信息贏得用戶信任,最終實現盜刷錢款的目的。
胡女士在云集平臺購買了面膜禮盒后,接到一個快遞電話,對方準確說出了自己的名字、電話、地址等信息,聲稱面膜在運輸途中損壞,然后提供了一個賬號,要求輸進去進行理賠。在輸入了名字、銀行卡號、驗證碼后,胡女士卡里的錢被一筆筆刷走,總共損失15000元。
這種情況并不在少數。今年,中國質量萬里行平臺收到數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集中實名投訴,受騙金額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他們懷疑云集存在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更是有部分用戶接連收到詐騙短信和詐騙電話,令人防不勝防。
立志成為“最偉大的母嬰公司”的貝貝網同樣遭遇了此類危機,有人自發建立“貝貝網維權群”,開始嘗試集體維權。
3.假貨難題
除了信息泄露,假貨、劣質貨充斥也是社交電商的頑疾之一。
拼多多在上市一周后,先前累積的山寨、假貨問題集中爆發,國內輿論一邊倒的抨擊、主管部門約談、美國6家律所擬集體訴訟,讓這只超級獨角獸未及風光便灰頭土臉,市值縮水45億美元,一度被網友戲稱為“拼夕夕”。
其它社交電商平臺的假貨問題也十分猖獗。有媒體報道,一款1.2萬元的LV包,高仿品價格在1200元左右,社交電商買入后再以約9000元價格“假冒正品”出售,獲利率高達650%。甚至張馨予、沈夢辰這樣的女明星也表示,自己曾從社交電商那里買到了假貨。網站、貼吧中,屢見從社交電商平臺處買到假貨的發帖和投訴。此外,虛假宣傳、虛假承諾、退貨難、售后服務差等誠信問題,也成為用戶吐槽的重點。
現在社交電商面臨的,正是傳統電商十幾年都沒有解決的老問題——假貨和劣質貨的泛濫,不斷蠶食著平臺苦心經營的品牌和口碑。
2、盛名之下,為何難副?
在互聯網流量邏輯下,信息泄露幾乎是個全球性的難題,是當下電商行業的一大“通病”。個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有三種:用戶保管不當被不法分子獲取,技術漏洞導致隱私內容曝光,擁有個人信息資料的商業機構被外部竊取或內部泄露。社交電商平臺上的信息泄露,顯然屬于第三種。
風險存在的前提下,用戶群體的特殊屬性,使得社交電商用戶群體更容易成為詐騙的多發地。《2018中國社交電商大數據白皮書》給出的用戶畫像表明:社交電商的主流消費人群,年齡分布在25-40歲之間的人占比70%,寶媽占據79%,趨利、更容易被感情驅使、相對缺乏社會經驗,種種特性,使她們更容易在涉及社交電商的詐騙中受害。
在傳統電商平臺紛紛涉足社交電商之際,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社交電商可分為B2C(直銷)和S2B2C(分銷)兩種模式。B2C模式為平臺或線下實體店鋪將商品直接面向C端消費者,商品來自自營或者第三方平臺入駐,平臺承擔選品、品控、物流、倉儲以及售后等服務,如京東購物小程序,在商品質量方面有更多保證。
S2B2C模式,則是S平臺直接面向個人店主等小B用戶,通過小B間接接觸C端消費者,小B主要負責流量獲取和分銷,商品供應鏈以及售后等服務由上游的大B端平臺來承擔,如云集等,靈活性更強,但品質往往并不如意,掛一漏萬,若供貨商方面若出現銷售假貨的行為,就容易殃及平臺遭遇售假指責。
至于涉嫌傳銷方面,社交電商在模式上主要依靠社交網絡裂變進行不斷擴張,因此很容易成為傳銷的“高危地帶”,一來,是社交屬性的銷售裂變增長速度太誘人,二來,是平臺方自認為已經做了有效的規避措施,但現有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尺度,依然是按照傳統的是否涉嫌拉人頭、下下級是否有留存,銷售環節的人提成是否是復式計算等,來判斷是否為傳銷。若平臺沒有提前做好防范,很容易招致后患。
3、多方協同發力,共創行業發展
要解決當前社交電商所面臨的三大難是,協同發力是重點。一方面,平臺方要加強自我管理和審核,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引導和規范。
信息的保護:消費者在購物后幾個小時內信息被犯罪分子掌握和利用,平臺方存在重大漏洞,具有嚴重過錯,若不改正,會涉嫌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的義務。
平臺強化信息安全的同時,《網絡安全法》的實施,也在如何更好地進行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突破。它確立了網絡運營者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過程中的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同時加大對網絡詐騙等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特別是對網絡詐騙嚴厲打擊的相關內容,切中當下信息泄露亂象的要害,對保護廣大消費者的信息安全,起到了很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消費者也要提升防騙意識,警惕來自社交電商平臺的詐騙行為。
假貨的治理:打假治假,有賴于監管層與平臺方的共同努力。云集在成立之初,為保證產品質量,防止假貨以次充好現象,使用了會員監督制,會員之間進行相互監督,并由平臺對會員行為進行約束。平臺方加強管控,是打擊假貨最快、最有效的舉措。
立法方面,電商行業也將迎來新的規范。電商法三審稿規定:電商平臺經營者如果知假售假,或者明知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有侵犯消費者權益行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應依法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責任的加重,有望使社交電商平臺更加積極地打擊售假行為,緩解低價售假,劣幣逐良幣的情況。
傳銷頑疾:對于可能涉及的傳銷風險,社交電商平臺要在商業模式設計之初,就要多加規避。另外,由于社交電商裂變的特殊性,國家監管部門目前也在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將盡快明確社交電商平臺、商家和技術提供者的責任邊界,通過監管和明確的法律規范,解決傳銷、刷屏、侵害個人隱私等問題的出現。
緩解社交電商亂象已迫在眉睫。在發展初期,電商對賣家的門檻會低一些。當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進行品質升級時,平臺對于商家的選擇就會越來越嚴格,對售假的打擊力度也會加大,這既是優勝劣汰的過程,也是電商的發展趨勢。
加強品牌管理、提高質量控制、提升服務水平、改善用戶體驗、提升平臺形象,成為社交電商平臺在從粗放式生長到精細化運營的轉型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只有各方全力協作,以貨源、服務優勢緩解行業亂象,以健全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指導,才能推動社交電商平臺健康良好地發展,迎來茁壯成長的春天。
- 淘小鋪,傳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