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社交電商京喜 萬家外貿企業“轉身”國內市場獲“新生”
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 馬文靜)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眾多外貿企業遭遇沉重打擊。訂單下滑、物流受阻、庫存積壓……面對重重挑戰,出口轉內銷成為外貿企業紓困的現實選擇。
為幫扶外貿企業渡過難關,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轉內銷市場準入、搭建轉內銷平臺、提升轉內銷便利化水平等十項措施,并鼓勵外貿企業拓展銷售渠道,對接電商平臺。
在政策引導下,大批外貿企業將目光聚焦國內市場,借助電商平臺,在“自救”中尋找“新生”。
圖為金范鐘表的工人正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位于深圳的金范鐘表就是其中一家。作為一家以出口貿易和品牌代工為主的傳統手表生產企業,金范鐘表深切地體會到了疫情對外貿企業的影響。
“我們70%-80%的訂單被卡住了。”金范鐘表總經理兼運營總監侯浩達告訴記者,受到疫情影響,公司主要的銷售渠道和產業鏈嚴重受阻,外貿訂單和渠道一度處于癱瘓狀態,積壓了大批外貿庫存。“疫情前我們手表的出貨量日均約八萬個,疫情發生后日均也就幾千只。”侯浩達說。
眼看著公司經營要陷入停滯,侯浩達決定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用出口產品轉內銷“自救”。然而,這一“轉”談何容易——疫情之下,客戶從哪來?國外和國內的產品偏好不同,產品能適應國內市場嗎?
為了尋找新銷路,侯浩達決定“試水”電商平臺。今年六月份,金范鐘表入駐了京東旗下社交電商平臺京喜。
“我長期從事外貿,對國內電商的認知為零,當時連上傳產品和定價等基本的運營都不會。”初入電商平臺,侯浩達有些心里沒底。
得知金范鐘表出口轉內銷的情況,京喜的運營人員聯系侯浩達,對他進行了一對一的指導和建議。通過大數據分析平臺用戶和同類產品銷售情況,運營人員告訴侯浩達金范鐘表的產品定價在國內處于怎樣的價格段、哪些款式和顏色適合中國市場,并挑選了幾款產品參與百億補貼和平臺資源位的活動。
功夫不負有心人,618期間,金范鐘表迎來了出口轉內銷后業績的第一次“大爆發”。6月18日當天,金范鐘表在京喜的銷售額達到近20萬元,開店不到20天的時間里,金范鐘表的銷售額達到近百萬元。
不只是金范鐘表,歐美訂單占總訂單70%的外貿玩具公司——奇爾飛煌玩具在疫情發生后也將目光轉向了社交電商平臺京喜。“當時面臨的問題是不知道怎么在線上銷售、不知道怎么打造爆款,而且我們從批發轉到零售,和以前差異很大。”奇爾飛煌玩具電商負責人黃樹杭說。
在京喜運營人員的幫助下,通過打造爆款和參加百億補貼活動,奇爾飛煌玩具在京喜的銷量大幅增長。“引流之后,銷售額大大超出預期。”黃樹杭表示,今年618期間,奇爾飛煌玩具累計訂單超13萬單,一款兒童購物車玩具成為“爆款”,銷售了8萬單。
京喜平臺工作人員介紹,針對外貿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4月初,京喜推出專項“京喜出口轉內銷商家扶持政策”,以專項現金補貼、千萬級精準流量扶持等方式,幫助外貿企業回血。政策推出以來,新入駐京喜的外貿商家已超過1萬家。618期間,京喜平臺上外貿商家的訂單量環比增加100%。
圖為京喜出口轉內銷專場頁面
6月24日,京喜開啟“京喜產業帶廠直優品計劃-內銷行動”,從政企聯動、搭建通道、對接需求、營銷助力、金融支持、物流保障六個維度,推出12項具體幫扶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掃除轉內銷的障礙。
在一系列扶持舉措幫助下,奇爾飛煌玩具、金范鐘表逐漸打開國內銷路,經營重回正軌。值得注意的是,借力電商平臺,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在消化庫存、等待外貿業務恢復的同時,正逐步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國內,在國內市場開拓新天地。
黃樹杭表示,自2月份啟動轉內銷以來,現在奇爾飛煌玩具的國內銷量占比已經由最初的30%提升至80%,電商部門由最初的七八個人增加至三十余人,未來他計劃繼續加大在國內市場的布局。
一位外貿服裝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相較于外貿訂單,電商內銷訂單更加有持續性、更穩定;大部分是零售訂單,比大宗訂單風險小;在利潤方面,外貿訂單價格壓得較低,如果店鋪能在國內電商平臺打造出“爆品”,利潤將遠遠好于外貿。
“以前我們覺得中國產品賣到國外有價格方面的優勢,但通過疫情期間的嘗試我發現,國內主流電商對商家的扶持力度很大,國內市場也非常有潛力。”侯浩達表示,由于產品在國內市場有一定歡迎度,且國內物流等成本更低,下一步他打算把國內市場的占比逐步提升至70%以上,并陸續開發一些適合國內消費人群的產品。
- 社交電商,直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