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先從“丟鍋”開始
讓很多人“頭大”的“蛋白固體飲料”事件,有了調查結果。5名兒童不同程度存在營養不良、體重偏輕等情況,但頭圍均在正常值范圍。涉事產品“倍氨敏”是一款蛋白固體飲料,有生產廠家出具的檢驗合格報告和質量監督部門出具的監督抽查檢驗合格報告。涉事母嬰店將“倍氨敏”蛋白固體飲料宣稱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銷售,涉嫌虛假宣傳。實際上,這就是一個違法宣傳的事件,和產品質量無關。然而,這個事件卻讓一些自媒體冠以“大頭娃娃”的名號,把孩子營養不良的源頭指向乳品、嬰配食品、特醫食品、保健食品……并以此為由頭對這幾個行業揭短扒糞。讓整個行業背上了“黑鍋”。雖然,這次事件和這幾個行業沒有一點關系,雖然也有了明確的官方調查結論。但是幾個“背鍋”的行業,畢竟留下了污點。
這樣的背鍋事件并非個例。比較典型的事例是2019 年由權健醫療問題引發的百日行動,整治的是“保健”市場,給人的印象卻是打擊保健食品。結果是百日行動中查處的真正涉及保健食品的案件僅占5%,2019年第一季度保健食品不合格率0.3%,第二季度保健食品不合格率0.9%,下半年保健食品不合格率0.4%。而時至今日,保健食品依然受到非議最多的食品之一。很多“背鍋”事件的程序是這樣的。某種食品的市場上出現了問題,接著被指是產品質量原因,接著被想當然地關聯到類似的產品,接著被聯想到某一類產品都有問題,接著調查結果公布和被聯想的產品沒關系,接著對問題食品和被聯想產品進行規模整頓,接著被聯想產品留下污點。
這樣“爛尾背鍋”的原因除了不正當的市場競爭、不良的利益交換、不完善的監管機制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眾對于食品產品知識的欠缺,特別是對于食品相關概念的模糊。現代食品工業造就了眾多個性化產品,現代食品消費更加注重健康和品質訴求,新產品新消費和公眾現有的知識存在著差距,由此產生的對于食品領域問題的錯誤認知,就是產生“背鍋效應”的主要原因。
毫無疑問,這樣的事件對于“背鍋”企業、對于食品行業、對于消費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傷害。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放下包袱,輕裝前行,而這個減負行動,應當從為行業“丟鍋”開始。
一是監管部門把話說透。對于問題食品的查處不僅要給結論,更要講結果。就如同市場監管總局發文明確保健品不等于保健食品一樣,用官宣的方式把公眾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識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公眾認知清楚了。問題的“鍋”也就拋不出來了。
二是龍頭企業挺身而出。共生和利他是行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食品行業事關民生,出現問題,易發輿情。如果業內的龍頭企業多一些擔當,在混淆是非的問題出現時,勇于作為,及時發聲,“背鍋”的情形就會減少一些,企業“丟鍋”的行動也會順利一些。
三是相關科普要有參照。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科普在食品行業中權重增加。而現在的食品知識科普教育傳遞給消費者的信息絕大多數是“是什么”,而很少講“不會是什么”。一旦在介紹食品消費知識時,多幾個說“不”的參照物。那么食品行業就會少幾個亂背的“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對此,作為食品行業的企業就應當鼓起勇氣,同心協力創造好的成長環境,抹去污點,丟掉“黑鍋”。報告提出了“嚴格食品藥品監管,確保安全。”的工作任務,這就要求監管部門精準施治,善始善終,把問題處置到點上,把服務做到根上。報告還提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的舉措,實施這個舉措,需要消費者樹立科學消費理性消費的意識,營造起良好的市場環境。“丟鍋”的目的是讓行業問題充分暴露、徹底根治。“丟鍋”的本質是對食品行業的凈化和優化,小康社會精彩無限,食品行業應該謀求共治,以輕松的心態和輕快的步伐迎接它的到來。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