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倍健“保健品龍頭”不保?10年首虧3.5億!
可以發現,國內有不少保健品企業總是容易“抱病而亡”和“無疾而終”。中國保健品企業數不勝數,但是有名氣能賺錢的也就那么幾家。
但是,現在就連那么賺錢的幾家都開始漸漸走向了“衰敗”。據消息稱,國內有名的保健品企業“湯臣倍健(16.870, -0.43, -2.49%)”在上市10年里,迎來了“首虧”!
眾所周知,湯臣倍健是國內有名的保健品公司,并且從2010年上市以來一直都有著不錯的成績。但是,如今湯臣倍健的業績卻開始走起了“下坡路”。3月13日的時候,湯臣倍健公布了2019年度的業績報告。在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公司的凈利潤竟然開始由盈轉虧。
去年一年中,湯臣倍健實現了52.62億元的營業收入,同前一年相比上漲了20.94%,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虧損了3.56億元。前一年中,湯臣倍健的凈利潤還有10.02億元,而2019年的下滑幅度高達135.51%。
湯臣倍健的業績出現10年間的首虧,而其董事長梁允超也表示:“如果2018年是拐點來臨的話,過去的2019年就是‘難’,2020年就是‘熬’”。
看到業績報告數據的時候你會發現,公司的營收入明明比前一年上漲了近20.94%,但是為什么凈利潤卻下降了那么多呢?賺來的錢都去哪里了呢?
梁允超表示:“湯臣倍健一直以來奉行十分穩健甚至可以說是很保守的財務政策......并購市場是吃下去容易,咽下去難......沒料到第一次下手的海外并購就出現了在短時間內的巨大商譽減值”。
根據數據顯示,湯臣倍健的商譽減值以及無形資產減值的總金額合計達到了15.62億元,而這正是“湯臣倍健10年首虧”的真正元兇之一。
作為國內知名的保健品品牌,湯臣倍健一直想要將自己打造成一家國際化的營養企業。但是,想要走向國際并不容易,而海外并購也是這條路上必定要經歷的事情。所以,在2018年的時候,湯臣倍健斥資了35億元并購了澳洲的一家益生菌食品公司,名叫“LSG”。
不過,在2017年的時候,LSG公司的凈資產只有1.01億元,湯臣倍健用了35倍的價格將其收購。如此高的溢價,可想而知湯臣倍健走這條路的決心有多么堅定。
對于虧損的原因,湯臣倍健表示:“受到《電子商務法》的實施影響,LSG的業務收入出現較大下滑”。
不過,專業人士分析,LSG的收入渠道主要包括澳新市場,跨境電商,出口經銷與代工業務。據悉,其中的出口經銷的主要客群便是代購商家。不過,在2019年中,LSG僅有跨境電商實現了73.4%的增長,另外3個渠道均出現下降。專家評論,湯臣倍健更像是“甩鍋電商”。
專家發現,湯臣倍健的利潤減少,有另外的原因是因為營銷費用太高。據悉,在2019年中,湯臣倍健全年的廣告費為8.10億元,增幅超50%。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湯臣倍健近幾年的庫存也在逐年攀升。
2019年,其存貨已經達到7.42億元。營銷費用增高,庫存升高,產量大量銷量......可能是湯臣倍健虧損的主要原因。
國內保健品市場的競爭還是非常大的。近些年中,“爆雷”的保健品企業不在少數。如今,湯臣倍健也釋放出了不利信號,難道說保健品市場真的不能走的長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