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嫁入豪門后為啥總被“始亂終棄”
熱直銷網快訊:溫婉可人的丁家宜被拋棄了,風情萬種的小護士被冷落已久、憨厚樸實的大寶業績增速放緩……這些曾嫁入豪門的本土日化品牌,命運讓人唏噓。
業內人士稱,國際化妝品巨頭在進軍國內市場時,往往通過收購本土品牌來完善其渠道網絡和布局。然而,由于市場定位與品牌運作方面的差異,往往令雙方的結合充滿變數。
“嫁入豪門”的丁家宜
被科蒂拋棄
“嫁入豪門”的丁家宜最終被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科蒂集團拋棄。這條消息,在國內化妝品市場,激起了不小的漣漪。
6月4日,科蒂中國大眾化妝品部一份內部郵件流出,稱科蒂將退出中國市場,轉由代理模式銷售,但此次轉移經銷權不包括丁家宜品牌。郵件稱,“將停止銷售丁家宜”。
這也預示著,這個曾經“嫁入豪門”的本土品牌,將從市場上消失。
昨日,河南商報記者走訪了鄭州幾家大型商超,發現市場上仍有丁家宜品牌的產品在售,不過也有工作人員稱,“賣完就不再進貨了。”
在花園路上的一家大型超市,丁家宜品牌的防曬露、護手乳、潔面乳仍然擺在貨架上。
“我們沒有收到關于丁家宜產品退出市場的通知,這個品牌的商品種類本來就不多,但都在正常出售。”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員稱,丁家宜的產品在超市賣得不是很理想,定位偏向于中低端,在60年代、70年代人群中有一定的市場基礎。
而在人民路上的一家大型超市,已經不見丁家宜產品的身影。“負責丁家宜銷售的工作人員從去年年底就不來了,貨品也沒有補充,賣完之后就不賣了。具體情況我們也不太清楚。”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員說。
昨日下午,丁家宜客服人員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幾個月前,丁家宜產品已經不再賣了,而該品牌也將從市場上消失,客戶服務熱線也將在一段時間后撤銷。
銷量下滑影響業績,丁家宜成包袱
在網上,眾多網友對此表示惋惜,并留戀丁家宜的味道。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曾經熱熱鬧鬧的聯姻,以此方式終結。
公開資料顯示,丁家宜成立于1995年,產品線以洗面奶、防曬等護膚產品為主,在國內的分銷渠道較為完整,尤其是在二三線及以下地區擁有一定競爭優勢。
2010年底,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科蒂集團與丁家宜達成股份收購協議,丁家宜順利“嫁入豪門”。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科蒂欲通過丁家宜的銷售渠道重回中國,之后,借助丁家宜的渠道,科蒂旗下品牌阿迪達斯實現了市場擴張。
新婚的喜悅掩蓋多數潛在的矛盾。
在2011年4月雙方舉行的發布會上,科蒂首席執行長貝恩德·比茨表示,科蒂不僅會加強丁家宜的中國傳統元素,而且計劃將丁家宜品牌推向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
但是,丁家宜的銷售卻并不盡如人意。2012年丁家宜的銷量下滑50%。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由于丁家宜賬面減值致使科蒂三季度虧損2.533億美元,丁家宜所處的皮膚和身體護理部門三季度減損共3.169億美元。
而且,科蒂高層與丁家宜原銷售團隊在操作理念和思維上也有差異,雙方最終不歡而散。
丁家宜漸漸成為科蒂的一個包袱。于是,其被拋棄也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除了停止銷售丁家宜品牌的產品外,科蒂集團還與利豐集團達成協議,將其旗下的阿迪達斯、芮謎(Rimmel)和花花公子等品牌交給利豐代銷。
“嫁入豪門”10年后難覓蹤跡
丁家宜命運已定,再無出頭之日。在此之前,同樣“嫁入豪門”的本土品牌小護士,也早已在滾滾紅塵中,流下了孤寂落寞的淚水。
昨日,河南商報記者在丹尼斯、家樂福、華聯商場中,都沒看到小護士的身影。工作人員說,一年多沒有賣過小護士了。
在天貓網站上,搜索“小護士”,出來的都是內衣品牌。在淘寶網上,只有零星幾家店鋪在售賣小護士,店主在強調產品“真品”時,也不忘添一句“現在的防偽碼和防偽電話都已作廢,介意的慎拍。”
曾經的繁華如今已消失。而在2003年“嫁入豪門”歐萊雅之前,小護士可是當紅的明星。據AC尼爾森統計,當年小護士是中國排名第三的護膚品品牌,僅次于玉蘭油(OLAY)和大寶,小護士的品牌知名度高達99%,市場份額達4.6%。
當年,歐萊雅“迎娶”小護士后,坊間普遍認為,歐萊雅正是看中了小護士的銷售渠道(全國有28萬個銷售網點)、生產基地和市場信息,以便給旗下品牌卡尼爾入華鋪路。
誰也沒料到,10年之后的2014年初,在小護士不知所終的情況下,卡尼爾黯然退出中國。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歐萊雅中國實現銷售120.5億元,同比增長12.4%,但增速較2011年的18%已經有了放緩的跡象,其中卡尼爾僅占歐萊雅2012年總銷售額的1%。
卡尼爾的退出,有人認為將給消費人群、價位與之相似的小護士,帶來重生的機會。然而,曾經信誓旦旦承諾不會放棄小護士的歐萊雅,則巨資“納妾”知名面膜品牌美即,形成歐萊雅、美寶蓮、美即三大品牌格局。
日化天使投資人夏天曾表示,小護士再度被啟用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這不符合歐萊雅整體調整的思路。
盲目“外嫁”
往往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2004年初,歐萊雅將彩妝及護膚品牌羽西收入囊中;2008年,強生收購了以“大寶 天天見”深入人心的大寶品牌;2010年12月6日,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科蒂集團收購了丁家宜。
曾經,它們被認為從此將過上幸福的生活。但幸福的婚姻不易得。
很多網友留言惋惜這些品牌的淪喪,并質疑為何民族品牌最終都難逃被“始亂終棄”的命運。
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宋向清認為,這和我國的民族企業家對品牌的認識以及國內的金融體制密切相關。
“很多時候,民族企業家面臨的是要資金還是要品牌的問題。而遺憾的是,很多民族企業家對品牌的認識不到位,沒有把它當做企業的靈魂。”宋向清說,民族品牌與外資合資或者被外資收購后,很多都逃脫不了退出市場的厄運,資金來了,品牌卻消失了。“品牌背后是文化積淀、市場積淀和消費者的認知積淀,很多時候是不可再生的。”
外資收購民族品牌的目的何在?宋向清說,外資通過收購民族品牌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品牌使用民族品牌的銷售渠道,從而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大陸市場,另一方面也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消滅競爭對手。
此外,宋向清認為,我國金融體制的不健全也是民族品牌消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民營企業在融資困難的情況下,只得將目光轉向國外。”
一家百貨商場高端品牌化妝品主管王經理說,對于歐萊雅、科蒂等巨頭來說,他們的高端品牌經營得非常好,但經營大眾品牌時,其思路和策略則有差異,往往在經營上會出現一些問題。
- 丁家宜,化妝品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