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稱保健品能治病被判刑一年 法律:賣假藥可判死刑
銷售保健品宣稱能治病,被定性為銷售假藥,一老板被訴犯罪。
5月27日,黃山市屯溪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銷售假藥罪判處被告人張某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20萬元。
去年3月6日,被告人張某雇傭無業人員冒充醫學院畢業的實習生,在屯溪鬧市區擺攤設點,以免費測量血壓的方式,獲取老年人的聯系號碼及住址信息,并告之次日參加健康知識講座。次日上午,被告人張某在某酒店會議室,由聘請的假冒醫學“專家”為到場的老年人進行“健康義診”,并播放某軟膠囊的宣傳片,介紹該膠囊成分及治療心腦血管的功效,然后向老年人以每盒898元的價格推銷該膠囊,鼓吹老年人服用該膠囊后能協助降血壓、血糖。3位老年人信以為真,當場購買了3.9萬余元的膠囊。之后,被告人張某用同樣方式在休寧縣、徽州區行騙,2位老年人被騙1.7萬余元。
經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認定,張某銷售的某軟膠囊為“國食健字號”保健品。案件審理期間,被告人張某家屬代其退賠了被害人全部經濟損失。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違反國家藥品管理法規,以非藥品冒充藥品,騙取公民財物,其行為已構成銷售假藥罪。鑒于被告人張某退賠了被害人經濟損失,表示自愿認罪,依法酌情從輕處罰,遂作出上述判決。
釋法 《藥品管理法》第48條規定,“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或者以他種藥品冒充此種藥品的”為假藥。由此可見,并非藥品所含成份與國家藥品標準規定的成份不符才是假藥。該法還規定了6種情形按假藥論處,包括變質的、被污染的、標明的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的藥品等。
《刑法》第141條規定,生產、銷售假藥,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對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案中,被告人張某以保健品冒充藥品,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相對而言情節較輕,因此對被告人張某應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罰金。
- 保健品,治病,判刑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