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行業現人才荒 企業掀搶人大戰 暗戰還是無間道
2013 年,中國直銷業不平凡。根據商務部的公告,截止記者發稿前,今年的獲牌企業已經有美羅、春芝堂、康婷、圣原、天福天美仕、榮格、權健、九極、長青共9家企業。此外,發布申牌聲明的企業也達到了12家之多,包括:金蘆薈、易健、康美、理想、福能源、長青、康恩貝、華林酸堿平、三株、宇航人、東方紅等12 家企業。政府放寬政策,乃行業可喜可賀的一件幸事。而這一信號也昭示著,中國直銷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此時此刻,天時地利具備,我們還需要做什么與之相匹配呢?唯有人才!的確,人才是一個時代、一個行業發展的必備要素。然而,行業人才的儲備顯然沒有跟上行業發展的速度,使得多家新晉直銷企業出現人才告急的現象。伴隨批牌速度的提升,直企老板們一邊欣喜地手捧直銷經營許可證勾勒未來藍圖,一邊又苦不堪言地要面對人才匱乏的尷尬境地。所以,幾乎所有新入行的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挖角、搶人”,作為組建自己管理團隊的最主要途徑。
經過《中國好聲音》的普及,“搶人”似乎順理成章,但我們直銷行業的“搶人”方式卻復雜得多,激烈得多,而且企業也不像導師那樣有優先選擇權。那么,直銷行業搶人大戰,緣何而起,又該何去何從呢?
當前行業人才嚴重匱乏
通常,我們所說的行業人才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經理人,另一種是市場人才(即經銷商)。從行業現狀來看,我們的準備顯然不夠充分。
首先是職業經理人
從行業發展歷史來看,中國直銷企業,尤其是大型直銷企業一直都缺少全能型管理人才。近年來,多家醫藥大企業進軍直銷業,力求以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優質的產品品質、專業的研發能力在直銷行業大展拳腳。不過,“千里馬”并沒有想象中好找。
自直銷進入中國以來,業內的職業經理人總數相對穩定。當前職業經理人有幾大類:第一類,始終定位于職業經理人,堅持自己的職業定位,他們有能力、有熱情,能夠帶動企業發展走向正軌,并為企業帶來不俗的市場業績;第二類,具有教育、市場等方面專業才能的職業經理人,為企業階段性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他們可能并不適合企業從小到大發展的全過程;第三類,他們原本只是經銷商,在銷售市場中擁有了一定的成績后,想要謀求更大的發展,擁有更高的地位,故而轉型成為職業經理人。
相較于外資企業職業經理人的較強執行力,內資企業更渴望能夠操盤的人士擔當主角。首先,他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企業整合資源,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其次,內資企業還希望職業經理人能把自己手中的經銷商資源一同引進。綜觀整個直銷行業的發展,真正能夠成為全面手的職業經理人可謂鳳毛麟角。從新企業層出不窮的現狀來看,企業真正需要的職業經理人才十分缺少。
其次是經銷商
當前,行業內真正稀缺的是市場人才。因此,在新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的時期,由于市場人才的配置不平衡,導致企業不得不去“搶人”。
我們在與眾多經銷商的接觸中分析,當前行業中的經銷商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業界確實有一批積極努力,善于付出的優秀人才。他們的業務能力卓越,能夠擔當企業發展的重任,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品行優良,有一種做事業的斗志與決心;第二類,有一批務實能干的人,只要給他們時間,他們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第三類,有的人在直銷圈混跡多年,一直沒有成功,公司換了一家又一家,慢慢地失去信心,人也變得心浮氣燥;第四類,進入行業兩三年時間,心理素質好,比較上進,相對來說,他們也是直銷的生力軍,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更是直銷領袖愿意用心栽培的重點對象。分析來看,第一類經銷商是較為稀缺的人才,他們讓經銷商有歸屬感,甘愿跟隨。
機制是人才流動的主因
中國直銷行業已走過23 個春夏秋冬,人才缺失并不是今年才出現的問題,同樣,“搶人”現象也一直存在。而今年由于商務部發牌速度的加快,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突出。追本溯源,其主要原因是企業留人機制的問題。業界著名媒體人吳培倫分析到:首先,行業新晉中有一定能力的人才不多,而企業都偏愛那些能夠給企業帶來杰出業績的領袖。這為團隊平移談條件提供了機會。由于企業與團隊的合作是基于利益的初衷,導致企業沒有進行客觀的評估就答應團隊提出的優惠政策或條件,一旦雙方沒有兌現承諾,可能就會分道揚鑣。這也是團隊出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當前市場團隊人才流動比較盲目。有些職業經理人及團隊領袖缺乏與企業長久合作的信念,心如浮萍,飄忽不定,一旦有矛盾就會選擇逃離。再次,有的企業只注重經濟利益,忽略了人才架構,沒有充分地扶持團隊。最后,企業沒有制定長遠的留人計劃。通常來說,職業經理人簽訂合同的期限大多為3 年,甚至,還有一年的,這類的企業往往是想看看職業經理人一年能給企業帶來什么。
據了解,三生(中國)的管理是職業經理人文化。企業成立10 年來,總裁、副總裁及總監級高管,最短的也工作了6 年多,最長的有12 年,在企業成立前就進入公司。在三生,工作超過10 年的高管人員超過一半。三生集團副總裁、供應鏈中心總裁施光輝表示,他在三生成立之前進入公司,在此前運營副總的職位上,有著11 年的三生工作經歷。他坦言:“這與企業文化氛圍和氣質有著重要的關系。與企業合作,職業經理人需要有發展空間、合理的薪酬,并得到老板的充分授權;同時,還需要管理團隊機制的合理配置,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合作氛圍。最為重要的是,三生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確,三生穩定的高管層,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根基,故而能夠一年邁上一個新臺階。
如果說三生的高管團隊為整個行業的管理團隊做出了表率,那么,鄭李錦芬則是中國直銷業不朽的豐碑。從1977 年加入香港安利公司開始,她攜手安利公司走過了34 載春秋,直至2011 年1 月1 日正式從安利中國退休,退休后她還出任安利(中國)非執行董事長和安利馬來西亞公司非執行董事。退休之際,鄭李錦芬坦言:“在安利工作的34 年,是我人生中最閃亮、最精彩的階段,我有幸任職于一家偉大的企業,受到安利優秀企業文化的熏陶,在安利的職業舞臺上經受歷練、收獲成長。”直到退休,鄭李錦芬依然以在安利工作為傲。
誠然,鄭李錦芬是安利(中國)的名片。她34 載的安利生涯鐫刻著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更得益于安利公司的留人機制。在這方面,外資企業表現可圈可點。
這些案例都真真切切地告訴我們,職業經理人在企業退休不是夢!我們希望,在企業退休不是一句口號,應成為每個職業經理及市場領袖向往的目標。
緩解搶人現象,造血是關鍵
針對當前直銷行業人才匱乏的現象,施光輝表態:“人才永遠不夠!”所以,緩解搶人的現象,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業內人士要想清楚“為什么做”。正所謂目標勝于方式,只有知道做這件事的原因,才能毫不遲疑地去執行。針對搶人現象,記者采訪了業界專家及市場領袖,他們從不同角度分別給出了如何應對搶人現象的路徑。
從直銷企業的角度出發,吳培倫認為,企業可以給予職業經理人一定的分紅權,分享企業的創業成果。這對職業經理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從現狀來看,有些企業會針對性地給經銷商相應的分紅,而對職業經理人的則少之又少。此外,新企業對行業情況不是特別了解,容易被經銷商忽悠。吳培倫建議,應該請第三方機構、獵頭公司或行業資深人士多做人才評估。
精彩系統創始人曹海源認為,解決人才匱乏的方法有兩個:第一,用系統教育的方法培養人才,用進階訓練的模式一步一個腳印地訓練;第二,整合人才,在主流社會尋找一些觀念超前的人才,比如傳統老板、保險界精英、醫療界精英、社會名流等,然后用系統的模式加以培養。
所以,與其出高價挖墻腳,不如自己用心培養人才。所以,業界有很多家企業成立了商學院,最早一家是如新在2005 年設立的。據相關材料顯示,以安利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每年用于人才教育的資金多達上億元。在這一點上,內資企業相對較差,其中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有天獅、中脈等。
金士力佳友公司總經理姚則兵曾說:“牌照不是企業成功的標志。”這句話放置于現在,再合適不過了。在行業大發展的同時,我們呼吁,直銷業應回到基本點,專注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專心于產品銷售,服務于客戶,服務于社會。
- 直銷,直銷行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