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新:授人以漁的“造血”公益
熱直銷網快訊:你或許聽過這樣一種疾病:EB水泡性皮膚病,俗稱“泡泡龍”。這是一種令人痛苦的基因遺傳疾病,常發生在初生嬰兒與幼童身上,發病癥狀是全身皮膚長水泡、發炎甚至死亡。對于這種疾病,目前世界上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而NU SKIN如新卻注意到了該領域的研究需求。
根據研究需求,NU SKIN 如新“善的力量基金會”成立了EB研究基金(EBMRF),投入百萬美元持續贊助美國斯坦福大學有關EB水泡性皮膚病的醫學發展研究計劃。
事實上,這只是NU SKIN如新通過“善的力量基金會”所進行的公益慈善項目之一。雖然將“善的力量”融入企業基因,是NU SKIN如新一直以來的企業使命,但打造多元化的可持續慈善模式,才是NU SKIN如新的夙愿。
所謂可持續慈善模式,不是指“授人以魚”,而是強調“授人以漁”。這一點在汶川地震后,得到了充分體現。NU SKIN如新除了救援捐款,還抽出資金來支持當地羌繡產業,打造完善的產銷鏈。在成功保護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帶動就業,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十分可觀的收入。
助汶川重建家園
為幫助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災同胞重建家園,NU SKIN 如新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了“NU SKIN 如新5·12小額信貸基金”,并一次性無償捐贈400萬元人民幣,用于設立此小額創業基金。
數千災民收益于NU SKIN如新的善行,曾經的個體富裕戶李靜就是其中之一。
李靜于2002年結婚,用500元現金和一輛面包車起家,在成都荷花池進貨,進行貨物批發。由于利潤空間較大,幾年里夫妻二人吃苦耐勞、薄利多銷,同時和各個店鋪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生意越做越大。
但是一場地震改變了一切。2008年是李靜最艱難、也是最痛苦的一年。他的母親在地震中左腿受傷被截肢,而父親看見母親被傷痛折磨,自己卻無能為力,一直郁郁寡歡,10月突發心臟病去世。
由于父親的葬禮及母親的醫療費花去了大量積蓄,李靜的生意資金周轉十分困難。當NU SKIN 如新5·12小額信貸項目在綿竹分支機構的工作人員到村里宣傳的時候,他就立即提出申請。不到一個星期,李靜就得到了3.5萬元的創業貸款。
有了流動資金的注入,李靜的生意又恢復到了正軌。如今李靜一家已經搬進了新居。
五年,地震之殤已經漸漸遠去。什邡告別了震后陰影,恢復了往日的安逸景象。這重生當然得益于社會各界的愛心匯聚,更離不開社會企業為災后重建所注入的可持續力量。
2012年8月, NU SKIN 如新集團又增資100萬元到中國扶貧基金會,進一步支持“NU SKIN 如新5·12小額信貸基金”。截至2013年11月底,通過中國扶貧基金會累計向逾6606戶農戶發放貸款超過1.6億元。授人以漁的“善的力量”不僅幫助他們重建家園,更幫助他們步入了新生活。
據了解,NU SKIN 還在中國捐資280多萬元建立了14所如新希望小學,幫助了近12000名左右的貧困兒童圓學習之夢。
溫暖雅安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汶川地震的陰影剛剛過去,雅安地震的慘烈又遮擋住了溫暖的陽光。
雅安地震發生后,NU SKIN如新集團第一時間通過 “善的力量基金”宣布向災區緊急捐贈總價值1000萬元人民幣的援助,為災區人民解決燃眉之急。后續又追加了400萬元的捐贈,與災區人民攜手共渡難關。
事實上,地震災區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在援助過程中容易產生死角。這在汶川地震中已經充分得到了體現——災害破壞了大部分上下水系統,垃圾和排泄物的處理工作難以短期恢復,個人衛生問題非常突出。
NU SKIN如新及時注意到了這一點,并向蘆山災區捐贈了7700瓶免水洗潔手晶露。卸車后,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秦偉立即和工作人員一起沿救災主干道和人口密度較大的受災群眾安置點,向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和流動的受災群眾進行發放。
NU SKIN 如新希望通過發放免水洗潔手液,改善災民的個人衛生狀況,同時為保障救援工作貢獻力量。
不僅如此,在蘆山地震發生后的一周,雨城區八步中學的113名學生離開自己的教學樓,搬到附近的一所兄弟學校正式復課。中國扶貧基金會為八步中學的42位住宿生送去了以NU SKIN如新捐贈資金采購的棉被,為還不太適應新宿舍的住宿生們帶去了溫暖。
NU SKIN如新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會把小額信貸的成功模式延續到雅安。希望小額信貸能如同強心劑一般,成為雅安人民的災后重新出發的動力。
從一開始接受“造血”公益扶貧,到現在可以對外進行“輸血”資金援助。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李靜絕不是個例。
捐錢捐物的公益模式只能解一時燃眉之急。當抗震救災告一段落,災區重建工作提上日程。在這段重建脫貧的漫長時期,都無法做到持續不斷地給予災區幫助,唯有打造一套長期可持續的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