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引領 化妝品行業興起“中國成分”
最近國內外美妝和日化企業紛紛發布了2024年半年度財務報告,數據顯示,國貨美妝迎來了上半年業績的顯著躍升,實現了兩位數乃至更高的增長。
追溯歷史,我國化妝品工業自上世紀80年代起,經歷了從模仿學習、本土品牌涌現與跨國品牌競合,到現代化發展的“黃金十年”階段。時至今日,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序幕已經拉開,國貨美妝重新嶄露頭角,在全國范圍內再次掀起了“國貨熱潮”。眾多歷史悠久的品牌和老字號也積極響應,紛紛啟動了“國潮”復興的戰略與舉措。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貨美妝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首次超過了50%;而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56.7%。
七十五載歲月流轉,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化妝品行業作為“美麗經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同樣熠熠生輝。它不僅見證了國家與人民生活的華麗轉變,更成為這一轉變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國貨情懷遇國際挑戰
新中國成立初期,化妝品行業猶如初升的朝陽,光芒初露、潛力巨大。那時,市場上的化妝品種類雖不豐富,卻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簡單向往。上海家化的雅霜(雪花膏)以其樸素溫潤的形象,成為了那個時代護膚記憶的標志性產品;上海家化的前身廣生行推出的雙妹品牌,涵蓋美妝和香水等多個品類,受到當時的名媛們的青睞;謝馥春、孔鳳春等品牌不僅在國內市場廣受歡迎,其產品質量和口碑也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在資源和技術都相對匱乏的條件下,國貨品牌憑借實用性和親民價格,服務了無數國人的“美麗需求”。
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的化妝品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機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敞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使得消費者對美的追求愈發強烈。這股時代浪潮吸引了眾多國際美妝和日化巨頭,如寶潔、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等,它們攜帶先進的生產技術、豐富的產品線和成熟的市場營銷策略,紛紛涌入中國這個充滿活力的新興市場。
國際品牌的進入,不僅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元化、更高品質的美妝和護膚選擇,也極大地推動了國內化妝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外資的引入和技術的交流,如同及時雨般促進了行業的迅猛崛起。這些國際巨頭憑借其品牌優勢、技術創新和強大的市場推廣能力,在中國市場迅速占據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占據了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引領了中國化妝品行業的潮流。
與此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也為中國本土化妝品品牌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與成長機會。它們不斷創新,努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科技引領 創新致勝
如今,得益于對天然植物提取物的精妙應用以及生物科技的突破性進展,化妝品已不再是簡單的外在裝飾,而是科技與美學的融合,化妝品行業已經悄然步入了科技驅動的新紀元。而在這場科技引領的變革中,珀萊雅、貝泰妮等國貨美妝品牌依托科技創新,產品研發屢獲佳績,引領化妝品行業興起“中國成分”的熱潮。
隨著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逐漸式微,國貨美妝品牌迎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這些品牌憑借富含特色植物成分的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它們深入挖掘東方美學的獨特韻味,巧妙融合現代科技,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華麗轉型,讓中國之美在全球舞臺上熠熠生輝。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對化妝品研究和創新的鼓勵與支持政策層出不窮,消費需求的迭代升級也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化妝品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行業企業研發投入逐年攀升。2023年度,幾乎所有的國貨美妝企業都在積極增加研發投入,其中華熙生物、貝泰妮、珀萊雅等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佼佼者。華熙生物以4.46億元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收7.35%的研發投入比例,彰顯了其對科技創新的堅定決心和雄厚實力。新原料備案數量逐年提升。《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實施三年多來,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數量逐年創新高,從2021年的6個增長到2023年的68個。論文數量顯著增長。在第十五屆中國化妝品、香料香精學術研討會上,論文數量和質量均創歷史新高,這不僅是對行業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對行業科技創新氛圍的熱烈回應。
科技創新不僅推動了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更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2023年全年限額以上單位的化妝品零售總額為4142億元,同比增長5.1%,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了行業穩中向升的發展態勢。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理事長顏江瑛對當今化妝品行業給出的三個精煉的評價:國貨崛起、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我國化妝品行業正在快速改變和適應新的趨勢,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不斷重塑自己,取得新的發展。
七十五年來,中國化妝品行業由青澀逐漸走向成熟。在這條美麗與智慧并存的道路上,中國化妝品行業正在向“新”提“質”,全面升級高質量發展。面向未來,中國化妝品行業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堅定的步伐,繼續書寫屬于中國的美麗傳奇,讓世界見證東方之美的獨特魅力。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