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人應該看到延遲退休背后的真正趨勢
延遲退休的靴子終于落地。男職工從原六十周歲延遲至六十三周歲,女職工從原五十周歲、五十五周歲分別延遲至五十五周歲、五十八周歲。
決定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原因,官方給出的解釋有三條:
第一,是為了增加勞動力供給,因為從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力年均減少300萬人,而且未來會進一步減少;
第二,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一方面在于人均預期壽命從建國初期的40歲到現在的78.6歲,另外一方面在于人均教育年限從改革開放8年增加到14年,人們參加工作的起始年齡后移;
第三,滿足勞動者對于工作安排的多樣化需要,因為勞動者對退休時間的早晚有不同的訴求,希望有一些彈性、多一些選擇。
漸進式延遲退休本身對于直銷行業影響并不大,但是實施這一政策背后的客觀事實(原因),卻是極大地影響著直銷行業的未來方向。
舉個例子,比如社會勞動力的減少。勞動力越少,人就會成為越稀缺的資源,各行各業爭奪勞動力的競爭會加大,用人成本會提高。
對直銷行業而言,同樣如此,因為這是社會大趨勢。吸引一個勞動力來參與直銷事業的成本越高,就意味著通過增人來增業績的路子會越走越狹窄。事實上,現在很多直銷人就已經感受到了這一點,人越來越難邀,流量越來越貴。
這種人難邀、難進的原因,可能與你是否數字化、IP化有一定的關系,但在本質上,是因為社會的勞動力供給少了。通過數字化、短視頻會一定程度緩解直銷行業邀人、進人的困境,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社會勞動力供給少了,這是整個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所以,鼓勵生育前所未有地被重視。無論是從放開三胎,還是住房不炒,或是教培領域的“雙減”政策,抑或結婚不要戶口本等,目的都是為了鼓勵人們生育,因為唯有多生,才能增大社會勞動力的供給。
這是我們觀察直銷行業未來趨勢的第一個視角:社會勞動力供給整體下滑,靠增人增業績的模式會更難。
第二個視角,是全社會教育年限的延長。人所受的教育時間越長,其眼界格局都會隨之拓寬,生活觀念也會發生很大的轉變。
比如現在社會上熱烈討論的中式父母的“沒苦硬吃”觀念和年輕人的“沒福硬享”的觀念沖突。老一輩主打一個“有福我不享,沒苦我硬吃,沒病我找病,有病我硬扛”,而年輕人則秉承著“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一定甜了”的人生哲學。
誰對誰錯?不好說,也不是我們探討的重點。我的意思是,社會的變遷、教育的延長,帶來認知的巨大變化,而機遇就藏在變化之中。
這種變化最顯著的差別是,年輕人奉行的是“消費文化”,而老年人則是“儲蓄文化”。在健康消費上,同樣如此。老年人是“沒病找病,有病硬抗”(當然這是一種不精準的說法),但年輕人是“朋克養生”——這種養生背后也有一種“消費文化”蘊藏在里面,比如啤酒泡枸杞,你總得消費啤酒吧。
另外一個方面,教育的延長,會讓年輕人更加相信科技的力量。什么意思呢?老年人認為吃就能健康,而年輕人呢,他們是成分黨、功效黨、配方黨,他們會更加相信富含科技的產品才是更好的產品,這毫無疑問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保健食品一類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
所以說,未來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勞動力供給不足的但是喜歡消費的信奉科技力量的年輕人的社會。因為勞動力供給不足,他們有更多的事業機會可供選擇,因為喜歡消費所以他們是所有商業都盯著的蛋糕。
這對直銷行業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搞人可能是一條難走的路,因為我們需要去和整個社會的企業競爭,搞消費反而會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因為年輕人更具消費欲望更加信奉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
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大背景下,行業發展的重心(核心是模式),可能需要做一些傾斜,從拉人到促消費的傾斜。
來源:倍增科學技術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阿建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