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功能聲稱新規出臺 保健功能仍需科學認知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人抱著“治未病”的心態,將目光頭投向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真能保健康嗎?商家宣傳的保健功能,是否真實有效,有多少科學依據?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 非營養素補充劑(2023年版)》(以下簡稱《目錄》)及配套文件,將規范保健功能聲稱管理,落實企業保健功能聲稱和研發評價主體責任,促進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保健食品和聲稱的保健功能,消費者該如何選擇?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保健食品受消費者追捧
“感覺自己免疫力低,皮膚經常過敏起濕疹,腸胃一受刺激就難受,晚上睡眠質量也不高。”市民小顧表示,過了三十歲明顯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態不如以前,加上自己不規律的作息習慣,身體經常會釋放出各種“信號”。為緩解癥狀,小顧寄希望于各種保健食品,維生素、益生菌……一吃就是兩年多。采訪中記者發現,像小顧這樣長期服用保健食品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同樣是90后的張曉萌告訴記者,身邊的朋友也在吃各種不同功效的保健食品,雖然沒什么明顯的效果,但也沒有壞處,所以就一直服用,每年她在保健食品方面的花銷在2000元左右。
對于養生愛好者的周阿姨來說,自己不僅平時注重保健,就算在旅途中也格外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前不久她前往西藏旅游,期間服用了一款紅景天膠囊,有效緩解了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記者在周阿姨所服用的該款保健食品包裝上看到,該產品聲稱具有提高缺氧耐受力的保健功能。周阿姨還告訴記者,家人的保健品也是由她來負責選購,“老伴血脂偏高,我常年給他買一款隨餐服用的魚油軟膠囊,很容易吸收,身體狀況也有所改善。”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開始出現一些細微的變化。”寶媽黃女士最近一年開始服用保健食品,自從生完寶寶后,她發現自己頻繁頭痛、皮膚暗沉、狀態變差,便重視起身體調理和保養,“平時服用葡萄籽、葉黃素等,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起到保健作用,圖個心理安慰。”黃女士表示,自己購買保健食品主要通過藥店導購推薦,比較信賴有知名度的保健食品品牌,“以前我對保健食品了解不多,現在我自己比較關注身體健康,別人推薦的我都會試一試。”
由于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大等原因導致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帶來的問題,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對自身健康關注度增加,希望通過服用保健食品來調節身體狀況。此外,也有不少消費者認為,保健食品短期內很難立馬見效,保健功能到底發揮多少靠個人“感覺”,他們并不清楚所服用的產品靠不靠譜、是否真正有助于健康。
保健功能能否說得清
采訪中記者發現,消費者平均日常服用保健食品種類在2種左右。記者在齊云山路上一家藥店看到,保健食品被擺放在店內顯眼位置,并打上醒目標注:“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據店員介紹,目前鈣片、魚油、多種維生素、大豆磷脂等保健食品比較暢銷,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適宜的情況和需求進行選擇。記者注意到,多款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聲稱上使用“抗氧化”“輔助降血脂”“增加骨密度”等表述。
按規定,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由此可見,保健食品是介于普通食品和藥品之間的一類特殊食品。它不同于一般食品,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即功能聲稱),這是該產品的核心屬性。但不具備治療疾病的功效,又有別于藥品。
對于保健食品而言,功能聲稱是關鍵。據了解,納入《目錄》的24種保健功能聲稱,均為歷史曾批準、社會共識程度高、國際上有類似功能聲稱的保健功能聲稱。
在《目錄》中規定,保健食品要科學定位,規范聲稱。其中,保健功能聲稱應當避免與藥品疾病治療作用混淆,堵塞虛假宣傳漏洞。如:將原有“輔助降血壓”調整為“有助于維持血壓健康水平”。此外,保健功能聲稱表述應當更加科學嚴謹,通俗易懂,能被消費者科學認知,避免容易被誤導和誤解的絕對化表述。如:將原有“增加骨密度”調整為“有助于改善骨密度”;將“減肥”調整為“有助于控制體內脂肪”。
記者走訪了多家藥店發現,使用原有保健功能聲稱的現象較為普遍。以一款益生菌粉為例,該產品外包裝上聲稱“調節腸道菌群、增強免疫力”。而在最新規定中,涉及到的保健功能聲稱調整為“有助于調節腸道菌群”和“有助于增強免疫力”。此外,上文所提到的保健食品產品中,原保健功能聲稱“提高缺氧耐受力““抗氧化”及“輔助降血脂”,在《目錄》中調整為現保健功能聲稱“耐缺氧”“有助于抗氧化”及“有助于維持血脂(膽固醇/甘油三酯)健康水平”。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藥物
保健功能需科學認知
保健食品的功能是否有足夠的科學依據,消費者如何知曉這些保健食品到底具體有怎樣的健康促進作用?
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對自身健康關注度的提高,給保健品市場帶來了廣闊空間,但不少消費者對保健類產品缺少科學認知,選購時存在一定盲目性。人們對保健養生的需求與自身健康知識的缺乏會帶來一些“消費沖動”,致使保健效果不僅沒達到預期,還可能適得其反。
“保健品不是藥品,沒有治療作用。‘用錯了’不僅不能為健康加分,甚至會拖健康的后腿。”有專家表示,絕大多數保健品都是經食品加工而來,它們對人體能起作用的也是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而疾病的治療是個體化的,要有臨床經驗的醫生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綜合評估才能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比如,心腦血管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高血壓、血脂異常等是疾病鏈的“中游”,其“上游”則與膳食不平衡、吸煙、飲酒、睡眠不足、長期壓力大等原因有關。如果只是單純地服用保健品,而不從改變生活方式上入手,不配合藥物的治療,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病痛的。均衡膳食才是獲得營養的最佳途徑,保健品只能作為膳食之外的營養補充。
那么消費者該如何科學選購保健食品?業內人士認為,就產品功效而言,消費者在對自身身體狀況做基本評判后,應該針對性選擇相應的保健食品,配之合理膳食、適量運動與健康心理。
“對于消費者來說,每個人體質不同,服用相同的保健食品效果也會存在差異,最好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謹慎選擇。”專家建議,消費者對保健食品應當理性消費,不要“迷戀”保健食品能產生神奇作用。購買保健食品時,要認清、認準產品包裝上的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及保健食品標志,俗稱“藍帽子”,依據其功能和適宜人群科學選用并按標簽、說明書的要求食用。保健食品產品注冊信息可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供消費者選擇、甄別。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