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包裝專項執法“來襲”,看直銷企業都在干什么?
隨著端午節的臨近,粽子再度成為熱賣商品。可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花不少錢買回來的粽子被“里三層外三層”的包裝包裹,打開卻只有幾個。粽子價格貴,卻不是貴在粽子本身,而是貴在了包裝上,也造成許多粽子禮盒“形式”大于“內容”。今年端午節前,不少地區的相關執法部門開展了專項執法檢查,整治過度包裝問題。
何為過度包裝?商品包裝具有保護商品、美化產品、引導消費、提高商品附加值等作用。但在市場上,一些商品如粽子、月餅等,存在包裝過度、不環保、不節約的情況,表現為包裝層數過多、空隙率過大、成本過高、選材用料不當,超出了包裝本身的基本功能。過度包裝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而增加的成本最終還是需要消費者來買單。市場監管總局曾多次組織開展過度包裝專項整治工作,通過一系列舉措來大力整治過度包裝亂象。其中,市場監管總局曾先后出臺相關標準和法規來規范包裝行為。2021年9月2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強制性國家標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以解決食品化妝品過度包裝問題;2022年8月15日,又發布了該標準的第1號修改單,主要對月餅、粽子的包裝層數、包裝成本、混裝要求等提出具體要求。具體內容包括將月餅和粽子的包裝層數減少為最多不超過三層、壓縮包裝空隙、降低包裝成本以及嚴格混裝要求等。除了對月餅、粽子的包裝提出要求外,其他食品和化妝品的包裝也有規定。比如在包裝層數上,糧食及其加工品不應超過三層,其他商品包括化妝品不應超過四層。根據《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的相關標準,包裝層數過多、空隙率過大或成本過高的食品和化妝品包裝,就可以認定為是過度包裝。轉變理念最關鍵在大家印象中,月餅、粽子是過度包裝嚴重的產品,也是相關部門重點關注對象,但并不局限與此。國務院辦公廳去年9月份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中提到,“針對重要節令、重點行業和重要生產經營企業,聚焦月餅、粽子、茶葉、保健食品、化妝品等重點商品,依法嚴格查處生產、銷售過度包裝商品的違法行為,尤其要查處鏈條性、隱蔽性案件。”強監管是減少過度包裝問題的手段,但要想真正解決過度包裝問題,還需要企業和消費者能夠轉變理念,樹立“適度簡約、低碳環保、綠色文明”的消費風氣。其中,企業的引導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直銷行業內,不少企業都在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轉變企業發展模式,以實際行動幫助消費者樹立起綠色消費理念。在C營銷發布的《福澤加乎民!直銷企業可持續發展哪家強?》一文中就提到,不少直銷企業陸續發布了2022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公布其過去一年中在環境治理以及生產上取得的可持續發展成果。從中可以發現,這些企業在產品包裝上也是不遺余力,通過創新來實現節能減排。比如自然陽光將80%的膠囊和片劑產品改為消費后回收的PCR瓶,如新承諾到2030年將所有產品包裝變為可回收、可循環、可重復使用、減少或可再生。雖然這樣可能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但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更能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拒絕過度包裝,樹立“安全實用、節約資源、綠色簡約、消費友好”的商品包裝理念,也是企業回歸產品本質的體現,能夠減少以商品包裝為噱頭誘導或者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以及企業形象、產品聲譽。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轉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并不容易,需要企業能夠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決心。可以看到,不少直銷企業在這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更是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可。這不僅僅是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益,更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就此而言,這些企業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