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復蘇千人樣本大調查:大健康消費升溫,近9成受訪者選擇健康食品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疫情3年,給不少消費產業造成影響,但同時也使得更多人開始真正關注健康類消費。一些此前并不占太高消費比重的保健品、療愈活動等開始逐漸被人們所重視。
近期,第一財經《消費復蘇,你會買買買嗎》調查收集到的1200多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選擇今年會在醫療健康方面進行消費的受訪者比例為36.51%。進一步細分來看,主要的醫療和大健康方面消費會涉及體檢、康養活動、療愈旅游、健康食品、健身和瑜伽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調查中,受訪者選擇最多的是健康食品消費,占比高達87.12%;還有40%左右的受訪者選擇體檢項目。可見健康食品和體檢領域在今年的大健康消費中升溫,相關行業迎來商機。
保健食品行業迎來新發展周期
第一財經《消費復蘇,你會買買買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關于醫療健康方面投入上,有87.12%的受訪者選擇健康食品。
唯品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提升免疫力的保健產品熱度飆升,益生菌銷量同比增長84%,蛋白質/氨基酸相關商品銷量同比大漲94%,乳鐵蛋白相關商品銷量同比增長347%。從品牌上看,春節假期結束以來,湯臣倍健銷量同比翻倍。此外,傳統滋補品也備受青睞,唯品會上,枸杞銷量同比增長71%,人參、銀杏等產品銷量同比增長30%以上。養生保健用品同樣成為關注焦點。今年以來,特賣電商唯品會數據顯示,制氧機銷量同比增長136%,中醫保健用品銷量同比增長30%以上。
在健康食品中,保健食品屬于其中一類。保健食品,又稱膳食營養補充劑。湯臣倍健CEO林志成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后疫情時代,全民健康意識迸發,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更確定的長期增長機會?!斑@有些類似于20年前非典后,非典之前,消費者對膳食營養補充劑的接受度,原來只局限于魚油這類產品,對其他產品接受度不高,但2003年非典后,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開啟了快速發展期。這次新冠疫情后,我們認為有幾個細分品類將明顯受益,如維生素C、蛋白質粉、益生菌、輔酶等,這些大部分屬于免疫類產品,跟增強抵抗力相關。”
林志成表示,區別于20年前,當下整個膳食營養補充劑已發生了許多改變,從消費層面來看,消費群體往年輕化趨勢發展,同時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同時對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企業依靠標準化的產品就能立足于市場,但現在無法行得通了。整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競爭從原來的拼營銷到變為拼研發階段了,現在拼的是產品能力、技術能力等。公司已啟動了科學營養戰略,正積極向強科技企業轉型中。2023年是后疫情時代膳食營養補充劑新周期發展的第一年,站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去看,2023年是布局的一個好時機。
湯臣倍健在近期發布的2022年業績報中表示,計劃每隔2~3年就推出一款自主研發的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重功能產品。
看好保健食品行業未來發展的,不僅僅是湯臣倍?。?00146.SZ)一家企業。
“不管在中國市場,還是在全球市場,我們都看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趨勢,那就是大家都在追求全面健康或者優質健康的追求,營養保健食品市場,呈現多元化、細分化、個性化的趨勢,消費者越來越不滿足于‘千人一面’的單一產品,轉而尋求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針對自身營養健康狀況而度身定制的產品。”安利全球首席執行官潘睦鄰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療愈項目與體檢客流量升溫明顯
第一財經《消費復蘇,你會買買買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關于醫療健康方面投入上,瑜伽占比58.18%;療愈旅游占比55.24%;體檢占比40.65%;健身占比36.23%;康養活動占比30.18%。至于健康醫療方面的單次人均消費,有87.04%的受訪者選擇在100元~500元。
就在近兩年,瑜伽和康養類企業也在逐步增加。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現有瑜伽類相關企業5.8萬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7900余家,新增注冊企業增速16.07%;中國現有康養類相關企業190萬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57萬余家,新增注冊企業增速46.38%,從企業性質來看,近6成的相關企業屬于個體工商戶。
頗有意思的是,大健康消費的升溫,也帶動其他產業領域更細化出了新的商機。比如療愈旅游,此前關注療愈游的客人很少,不少游客甚至從來都不知道療愈旅游產品。而在這幾年,帶有康養項目的療愈游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也收獲了一批康養游客。萬邦泛亞集團主席、音昱創始人曹慰德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雖然對文旅產業影響很大,但也讓更多消費者開始注重康養。“療愈游成為一個趨勢。我們投資開發的項目,核心產品包括正念生活之旅、身心共養之旅系列等,幫助客人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還包括中醫師、康復專家、健康教練、營養師等服務團隊。這些結合了療愈課程的度假旅游項目非常符合今年人們對于康養型出游的需求?!?/span>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年初,就有不少游客選擇去海南進行療愈旅游,這類游客大多是華北地區“陽康”游客。部分旅游企業今年也借此研發了多款適合“陽康”療休養的旅游產品,一些度假旅游產品設計中加入了一些康養項目,這些療愈游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今年跨省游的復蘇。
“其實旅游屬于精神愉悅領域的消費,療愈中有一項就是精神愉悅,當然還有一些是需要醫療輔助的項目。在此前就有一些旅游企業推出過康養類型的旅游產品,但當時大家并沒有太多關注,總覺得旅游就是去知名景點游玩。但實際上,在國際旅游市場上是有專門的休憩與療愈旅游這個細分市場的。這需要游客對于療愈旅游有認可,也要游客愿意為了一些療愈項目的附加值付費。疫情本身雖然不是好事,但客觀上的確讓更多的消費者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繼而推動療愈旅游的發展?!比A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
除了上述療愈類項目,體檢也是不少受訪者會選擇的消費領域。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過去幾年,受制于疫情,不少醫療機構的體檢業務受到影響,收入出現下滑。如美年健康(002044.SZ)就預計2022年虧損4.5億元至5.5億元。
進入2023年,隨著防疫政策的放開,體檢機構行業逐漸迎來復蘇。由于疫情,使得更多人開始關心健康管理,很多人現在會選擇一年至少一次的體檢,甚至一年多次體檢。而部分體檢機構也根據目前的情況,會調整一些覆蓋更多項目的新體檢套餐。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現有體檢類相關企業49萬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1.7萬余家,新增注冊企業增速3.79%;從地域分布來看,北京以6.3萬余家位列區域首位;廣東、四川分列二、三位,分別擁有5.6萬余家以及5.2萬余家;從成立時間來看,57.15%的相關企業成立于1-5年內,成立于10年以上的相關企業占比5.33%;從企業性質來看,有近半數相關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上述大健康領域的消費復蘇迅速,醫美的復蘇也很明顯。醫美行業是一個既帶有醫療屬性,又帶有消費屬性的一個細分領域。疫情期間是醫美機構的“低谷期”,不少機構面臨客流量下降挑戰。而隨著療愈項目的增多,不少療愈活動中也出現了醫美項目。
近期鵬愛集團聯席首席運營官胡青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可以明顯看到客流量正在恢復,但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不過,在胡青看來,國內醫美行業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整個行業尚處于萌芽期,年化增速仍10%至15%。整個行業消費結構在發生變化,整形外科占比在下滑,輕醫美的占比在提升。
“以公司為例,4年前,公司的整外占比大概在30%至40%,去年占比不到20%,今年預計將降低至15%,原因在于,首先,好的國產產品越來越多,很多問題可以通過非手術的方式來進行改善;其次,疫情過后消費者的認知也越來越透明?!焙嗾f。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呂開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整形外科主要分為美容外科以及修復重建外科兩大分支,其中美容外科又可分為手術類美容以及非手術類美容,即所謂的輕醫美。疫情以來,受制于人口流動受限、消費力不足等因素影響,以手術類為主的醫美項目客流量明顯出現減少情況。這次疫情后,這類項目客流量雖有在恢復,但恢復相對較慢,遠還沒恢復疫情前。相比手術類美容,輕醫美因單價較低、操作時間短、風險相對較低、恢復期短,受到消費者追捧,雖然也一度受疫情影響,但客流量在明顯恢復中。
“未來行業的增長動力,除了行業本身增速外,行業內部的規范過程中也會推動發展。在一些非法醫美被市場淘汰后,整個行業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同時規范化的運營也能夠讓消費者對服務產生認知和信任度,從而增加復購率?!焙嗳缡钦f。
(文內圖片攝影:任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