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酸堿體質,養生老騙局為啥“屢騙屢勝”?
廣東深圳的劉女士上了一堂免費的養生課,就在工作人員的推銷下,花一萬多元買下了一條號稱對身體有奇效的理療毛毯;去年8月,山東菏澤成武縣公安局接到群眾舉報,某健康生活館銷售的“5A塬頭貢”產品號稱可以治療疾病、強身健體,但消費者發現這些產品沒有任何療效;2021年,央視曝光一組養生騙局,在江蘇常州,一款名為“金能量大鹽湖水”的天價產品讓不少老年人上當……
花樣百出的養生騙局,你或你的父母“中招”了幾個?正確的養生方法到底有哪些?科普時報記者為此采訪了業界專家。
1
保健食品不是治病良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廣大老年人,對養生保健有著更加強烈的渴望。有人就看準了這一“商機”,打著保健食品的旗號進行詐騙。
“保健食品也稱功能性食品,是一個特定的食品種類。它具有調節人體功能的作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適用于特定人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說,很多商家打著“抗癌、延緩衰老”的效果來兜售保健食品,實際上,保健食品只對一些特定的人群有一定的輔助調理作用,對于延年益壽并不一定能發揮明顯效果。
“上述案例中的‘金能量大鹽湖水’因主要成分是氯化鎂,長期飲用會引起電解質紊亂,從而引發腹瀉等不適癥狀,嚴重時甚至還會影響心臟健康。”馬冠生說。
圖源:CCTV2除了打著保健食品的旗號行騙,很多詐騙分子還把黑手伸向了特殊醫學食品(以下簡稱特醫食品)。特醫食品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比如,對牛奶過敏的寶寶喝的水解奶粉或者氨基酸配方奶粉就屬于這一類。
“特醫食品不是普通食品,雖然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普通食品或其他特殊膳食食品共同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特醫食品也需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瘪R冠生介紹,“特醫食品的標簽和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和治療作用,不得宣稱保健功能。”
2
“堿性體質更健康”并無科學依據
去年3月28日,央視財經頻道曾曝光云南昆明一家水企業打著“弱堿性水能保健”的幌子來欺騙消費者的案例。盡管多年前,專家就對這個謠言進行了澄清,但依然還有很多企業以宣稱“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只要喝弱堿性水就能解決”來誤導消費者。
馬冠生說,這個看似科學的酸堿中和理論確實騙了不少人。其實,在現代醫學中,并沒有酸性體質的說法。我們一般所說的酸堿平衡,是指體液的酸堿平衡。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通過唿吸、排泄及體液中特有的緩沖體系等調節機制,維持體內的酸堿平衡,讓血液pH值維持在7.35—7.45之間。如果發生代謝紊亂或某些疾病,破壞了這個緩沖系統,人體內環境就會發生酸中毒或堿中毒,但這是疾病所導致的,而不是體質導致的。
馬冠生介紹,從化學上分析,食物確有成酸性食物或成堿性食物之分。但是由于緩沖體系存在,即使人體攝入較多的成酸性食物或成堿性食物,體內的酸堿平衡也不會輕易被打破。因此,“堿性體質更健康”一說根本就站不住腳,喝弱堿性水能保健更是沒有科學依據。
“除了打著養生的旗號來進行詐騙,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對健康的理解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喝紅酒有益心血管、低脂肪飲食或不吃主食有利于減輕體重、大量運動才能保持健康等,這些都是常見的養生誤區,需要對公眾加強科普?!瘪R冠生說。
3
養生還需培養健康生活方式
“要識破養生騙局其實并不難。首先,要警惕各種以免費為名的保健食品推銷活動,不輕信、不購買;其次,要養成正確的就醫看病習慣,不要相信所謂專家的夸張宣傳和藥物的神奇療效,更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四川省腫瘤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熊竹娟提醒公眾,健康養生領域的謠言滿天飛,一定要學會甄別。
“大多數人容易將一種食物的健康功效神化,而世界上沒有吃了就能一勞永逸的保健品。因此,掌握正確的養生方法至關重要。”熊竹娟告訴記者,“健康的黃金法則是‘平衡膳食、合理營養、吃動平衡’。保持日常飲食多樣化,改掉不良飲食習慣,或許要比吃各種保健食品更讓人健康?!?/span>
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限度保障人體營養需要和健康的基礎,而食物多樣化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我們每天至少吃12種食物,每周吃25種食物,同時遠離不健康食品,減少煎炸、燒烤等不健康的烹飪方式。
此外,還要注意適量飲水。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付晶介紹,健康人群一天喝1500—2000毫升左右的水較為安全,但有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根據病情科學控制飲水量,當然還要遠離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另外還要適度運動。一方面,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消化功能,促進人體代謝,而且還能放松身心,讓心情愉悅?!眹殷w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運動創傷防治與康復研究中心副主任鄒榮琪介紹,成年人每天應該做20—4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的有氧運動;6—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日身體活動量應至少達到1小時;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周要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活動量。運動方式的選擇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規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對保持人體健康也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入睡時間在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時,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最低,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成年人要盡量保證每天七八個小時的睡眠,如果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加班、無法保證睡眠充足的話,很容易誘發身體疾病。
最后還要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和平和的情緒,這不僅有利于精神健康,而且也能保持內分泌穩定,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
來源: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