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或面臨“退潮” 直銷行業應回歸初心
再過去的幾年里,社交電商不斷進行洗牌,互聯網巨頭相繼關停旗下社交電商平臺,例如:有品有魚、東小店、小鵝拼拼等,而云集的處境也令人擔憂。另一方面,社交電商涉傳質疑依舊難除,隨著公銷社、今日爆團等平臺因運營模式涉嫌傳銷被地方市監局公布處罰信息之后,讓諸多社交電商平臺陷入更大的危機。
此外,連續多年被商務部《中國電子商務報告》當做創新業態典范、在報告中頻頻被提及的社交電商,在最新版(2021年)報告中已不再被提及。
2021年9月15日,國家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0)》顯示,2020年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預計3.7萬億,占網絡零售額比重接近30%,成為僅次于自營電商、平臺電商后的“第三極”,我國社交電商用戶規模逼近7億人。報告指出,社交電商企業在帶動社會就業特別是靈活就業方面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社交電商平臺上,活躍著大量的自由職業者、全職寶媽,其中有不少來自偏遠農村地區。
然而,2022年11月16日,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1)》卻對社交電商發展沒有單章的報告。
社交電商興于2014年,盛于2015年,自“權健事件”之后,更有直銷企業紛紛轉型社交電商領域,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然而從資本的寵兒到跌落神壇,社交電商僅僅用了不到十載的光陰,跟走過三十載的直銷行業比起來,社交電商盡管看上去后生可畏,但缺少太多行穩致遠的客觀條件。
2023年,隨著國內疫情逐漸放開,直銷行業發展或將迎來新的機遇。因此,直銷企業應回歸初心。
初心一:以產品生產及研發為導向。盡管我國直銷立法已十余年,但仍處于發展階段,行業發展中難免會出現浮躁以及遭質疑等情況。其中部分急功近利的企業為追求短期的暴利,從以銷售產品盈利為核心扭變為兜售原始期權股等畸形營銷方式,這嚴重違背了直銷行業發展的初心。
其實直銷的本質與核心就是銷售產品,而縱觀國內發展越來越好的直銷企業普遍具備用產品實力說話、研發能力強、靠體驗留人、用口碑壯大、團隊管理水平高、品牌意識強并且注重外事處理等特點。
初心二:以打造輕創業消費平臺為基礎。以往部分直銷企業被經銷商吹噓成創富平臺、投資低收入高等,甚至部分消費者借貸抵押重金投入,然而不僅沒有實現財富,還淪為直銷難民。因此,打造輕創業消費平臺不僅符合當下直銷行業重新崛起的客觀因素,更是能夠減少投機者、職業網頭的加入,從而能夠一定程度上控制直銷企業面臨的業績“過山車”現象。
除企業自身之外,直銷的從業者也應該把直銷當成輕創業的渠道,而不是簡單的投資者,成熟的直銷從業者需要綜合考慮直銷創業的風險、收益、門檻、成本等因素,量力而行。
初心三:以踐行社會責任為服務標準。直銷是一種商業零售服務,不可能一夜暴富,更不會賣包治百病的產品,經銷商唯有為消費者提供銷售、服務,從而獲得一定比例的收益才是正常的渠道。對消費者負責就是最大的社會責任,也是直銷行業重獲消費者信任的基本條件。
此外,2023年直銷行業發展潛力巨大,隨著線下活動的展開,職業經理人、經銷商的陸續回歸,加上疫情讓廣大消費者對于健康的重視以及關于“直銷企業及其分支機構設立、變更審批”的推進,直銷企業更應滿懷信心及希望,回歸初心、回歸政策、回歸行業、回歸客戶需求和產品品質,以過硬的產品、貼心的服務、規范的經營,走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