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醫療美容類投訴3837件,廣東消委會曝光醫美投訴熱點問題
近年來,醫美領域消費投訴糾紛不斷。12月21日,廣東省消委會曝光醫美投訴熱點問題,并發布消費提示。據統計,2021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廣東全省消委會共處理醫療美容類投訴3837件。其中,售后服務問題1258件,占32.27%;合同問題1200件,占31.27%;另外虛假宣傳、質量和價格問題投訴也較多,分別有449件、290件和240件。
問題一:虛假資質 模煳定價
廣州消費者王女士在做美發時,聽師傅介紹店內有596元繡眉的優惠活動,便隨店員到另一獨立房間了解情況。過程中,店員反復向王女士推銷推薦更多高價產品,并表示一次繡眉可保用終生。最終王女士選擇了號稱使用進口材料的16800元款型,最終付費19999元。隨后,王女士在網上查詢到商家使用的其實是69元的普通材料,并非所謂高價進口產品,王女士覺得受騙,于是便向省消委會投訴。經省消委會調解,商家向消費者全額退款。
省消委會指出,部分醫療機構在缺乏執業資質的情況下,仍通過偽造證書、虛構榮譽稱號等方式迷惑消費者,安排缺乏執業資格的工作人員為消費者服務,甚至以低價劣質產品冒充高價優質產品進行銷售,導致產品和服務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威脅消費者健康安全。
還有部分商家模煳實際定價,通過低價、免費體驗等價格誘導方式吸引消費者,隨后再通過推銷甚至脅迫等手段,讓消費者購買高價產品和項目,同時還通過推薦網貸公司、隱瞞消費貸真相等手段,誘騙消費者進行網貸分期大額消費,讓消費者承擔高額利息和手續費。
問題二:未履行全面告知義務
廣州消費者趙女士花費40萬元在醫療科技公司購買了毛囊、毛發再生服務。隨后在長達9個月的時間里,經多次頭皮藥物注射和藥膏涂抹,不但沒有任何生發效果,脫發反而變得更嚴重,出現頭皮發癢、起紅疹的情況,后續更是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對此,該公司雖多次承諾解決,但均未兌現,趙女士便向省消委會投訴,要求其退還全款并賠償身體傷害、精神損失費等22萬元。最終該公司退還全額費用40萬元,并賠償10萬元。
省消委會指出,部分商家對于藥物種類、手術風險、后遺癥等未提前予以明確說明,若消費者事后出現過敏紅腫、身體不適等狀況,便以個體差異、手術風險性等理由推脫責任,拒不承認自身過錯,造成消費者身心損害,引發后續糾紛。
問題三:不積極承擔傷害賠償責任
省消委會指出,部分商家通過發布虛假廣告、整容案例,以及虛構服務體驗評價等方式,夸大美容產品或服務的效果,誤導和欺騙消費者。一旦實際效果與承諾不符,便抓住消費者求美心切的心理,繼續以各種理由誘導其購買更多產品和服務,以賺取更大利潤。
此外,醫美服務一旦操作不當,容易造成皮膚傷害、毀容甚至死亡等嚴重事故。在一些人身傷害事件中,消費者后續修復治療產生高額醫療費用,商家卻不積極履行賠償責任,消費者只能先自行承擔費用,再通過投訴、法律途徑等進行索賠,維權周期漫長、難度大。
消費提示:應主動要求簽訂合同協議
省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要理性看待醫美效果,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審美觀念,在追求美麗的同時,積極調整心態,盡量避免受“容貌焦慮”“臉就是資本”“顏值即正義”等營銷口號影響,理性看待醫療美容帶來的效果。同時,應積極通過閱讀、運動等多種方式豐富自身精神世界,崇尚自然、向上的健康美學。
同時,消費者要了解醫美消費風險,醫療美容依靠手術、藥物和醫療器械等方式,操作過程復雜性和風險性較高,并且因個人體質存在差異,有一定幾率發生不良反應。對此,消費者應根據自身健康情況謹慎選擇,切勿盲目跟風。同時,要通過合同形式將服務風險、雙方責任義務等重要內容予以明確,切勿盲目相信商家口頭承諾。
在服務機構的選擇上,消費者應謹慎。接受醫療美容服務前,消費者可登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http://www.nhc.gov.cn)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https://www.nmpa.gov.cn)等,對商家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師執業資格證書、藥品和醫療器械等信息進行核實,確保機構、項目和人員合規規范,減少消費風險。
消費者應要求簽訂合同協議,并注意留存交易憑證。醫療美容是專業性、復雜性、風險性較高的消費領域。一些醫療美容機構為了逃避自身責任,往往不自覺與消費簽訂合同協議。針對這種情況,消費者要主動提出要求,通過合同協議與商家明確服務內容,約定售后方式,特別是對價格、風險、賠償等問題進行規制,在簽訂了正規合同或協議后,才進行消費;同時,應留存商家廣告、宣傳單等證據,以及自身接受項目服務前的照片,便于服務后進行對比。在就診過程中,則需保留必要的證據,包括就診記錄、付費憑證、醫療美容前設計方案等就診資料,防止發生消費糾紛時因缺少證據,而出現溝通困難、鑒定困難、維權無果等情況。
省消委會表示,消費者選擇醫美服務,要先主動了解醫療美容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發生糾紛可先自行與商家協商,在與商家協商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可通過全國12315平臺網站、當地消費者委員會或當地12345等渠道進行投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穎思 見習記者:王宇 通訊員:粵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