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訶藏藥:傳承3800多年的藏醫藥學,歷經了哪些時間段呢?
博大精深的藏醫藥學,距今已經有3800多年的歷史,它與古印度吠陀醫學、西方傳統醫學、中醫學并稱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是世界民族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它是幾千年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們在積累自身醫療經驗的基礎上,汲取歐亞諸多傳統醫學的精華,不斷地予以補充、提高、創造而形成的一門獨具特色的醫藥學體系。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藏醫藥學的發展前后經歷了萌芽、奠基、發展、爭鳴、繁榮、振興六個時期。
萌芽時期
遠古到公元6世紀
從遠古到公元6世紀是原始藏藥和醫療經驗積累的階段,這段時期是藏醫藥學的萌芽時期。
據《五部遺教·大臣篇》記載,聶赤贊布執政時已有治療中毒癥的藥物,公元前200年左右,藏醫就對藥和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提出“有毒就有藥,有藥就有毒,藥與毒并存,互為變化”的理論。
奠基時期
公元6世紀~9世紀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雪域高原,建立強大的吐蕃王朝。這時候,藏醫對麻風等傳染病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撥眼翳等手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早在公元5世紀中葉,藏族醫生就能醫治先天性白內障,這在世界眼科史上為首創。
這一時期,出現了眾多名醫,藏醫藥得到空前發展,總結前人經驗的醫學典籍也紛紛面世。其中,《月王藥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藏醫學古典名著之一,由藏王赤松德贊時期九大名醫中最著名的宇妥·寧瑪云丹貢布所編著《四部醫典》的誕生,標志著藏醫學從此走上了成熟發展的道路。
發展時期
公元9世紀中葉~14世紀中葉
這一時期,藏醫學蓬勃發展,各種醫學著作層出不窮,并培養出很多優秀的藏醫藥學家。宇妥家族的第13代子孫宇妥·薩瑪云丹貢布對《四部醫典》進行了精心評注和修訂,并結合《四部醫典》成書后300多年里藏醫藥學發展對醫典進行了系統的修訂、整理和補充,編撰了一套《四部醫典》的詮釋,使之更加完善。
爭鳴時期
14世紀中葉~17世紀中葉
因所處區域不同、醫療實踐經驗傳承的不同,出現了不同的藏醫藥學術流派,這些學派中以強巴學派和蘇喀巴學派的影響最大。
強巴學派又稱北方學派,精于艾灸、放血等外治方法和風濕等寒性疾病的治療;蘇喀巴學派又稱南方學派,精于草藥的鑒別、應用和熱性疾病的治療。
這些學派的發展和學術交流,對藏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各方面都有所補充,極大豐富了《四部醫典》的具體內容,也促進了藏醫藥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
繁榮時期
17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此時間段,主要成就體現于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第司·桑杰嘉措等學者重視培養醫學人才,招收優秀青年喇嘛學習《四部醫典》,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藏醫學者,促進了藏醫的繁榮與發展。
第司·桑杰嘉措主持了《四部醫典系列曼唐》的繪制工作,把《四部醫典》的全部內容用圖像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撰寫《四部醫典藍琉璃》《起死回生寶劍方集》等醫學著作。此外,著名藏藥學家帝瑪爾·丹增彭措撰寫完成藏醫藥學名著《晶珠本草》。
振興時期
公元20世紀中葉以后
公元20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藏醫藥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我國進入了一個全面振興的發展高潮,世界各地很多國家也都陸續建立了專門的藏醫藥研究室、藏醫診所及藏醫協會,藏醫藥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時期!
藏醫藥學以五源、三因、寒熱學說為基礎理論,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診斷學、治療學、藥物學和養生保健學科,其醫典內容豐富、特點突出,強調整體觀念與平衡協調,不僅是藏族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和世界傳統醫學寶庫中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