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銷式炒幣騙局不斷翻新 警方提醒:四大方法識別
“全新的互聯網財富平臺,三大模塊,整合一批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技術專家,用以探索全新的商業文明,為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生態找到共贏共榮的新出路……”看到這些詞匯,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投資項目高端、背景深厚?別急,這些流行的高大上術語不過是用來偽裝,專騙求財若渴的理財群眾。這樣的騙局還真忽悠了一些人入局。
記者從泉州市公安局了解到,警方持續加大打擊各類經濟犯罪案件,包裹著層層外衣的傳銷騙局也一一被摧毀。
“傳銷式”平臺 炒幣交易超2億元
不久前,泉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聯合泉州臺商投資區公安分局成功破獲一起組織、領導傳銷案,打掉一個涉虛擬幣網絡傳銷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駱某鋒等6人,查獲現金人民幣300萬元、黃金3000克,凍結銀行存款1600余萬元、理財基金5100余萬元,凍結“BETH”“比特幣”等虛擬幣3600多枚(總市值約人民幣8000余萬元),查封房產16處、扣押汽車4部。
經調查發現,2016年以來,以駱某鋒為首的犯罪團伙,在互聯網上搭建名為“智慧地球”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發行銷售數字貨幣(NAT),通過上級邀請、分級推廣的方式獲取收益,吸引公眾參與購買NAT虛擬幣并進行炒幣活動,累計參與人員35萬余人,交易金額達2億余元。目前,公安機關已將駱某鋒等涉案人員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去年,泉州警方也于“全國公安機關打擊和防范經濟犯罪宣傳日”期間,通報了破獲的一起類似傳銷案件。據了解,2012年以來,一集團先后在網上設立游戲理財創富平臺、網絡傳銷平臺(服務器、管理人員均在境外),編造其旗下產業眾多、資產雄厚的謊言,鼓吹其線上線下資源整合能力,造成平臺穩定運行、持續獲利的假象,引誘參與者繳納100美元至3.5萬美元不等的入門費成為會員,獲取平臺推出的積分或虛擬貨幣,并設置直推獎、對碰獎、領導獎等高額獎勵模式,誘惑會員推薦他人加入并按照順序形成上下線關系。
通過上述兩個平臺,該集團在我國境內共發展會員1105萬人次,下線層級多達1357層。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統一收網,抓獲犯罪嫌疑人8名,配合外地抓獲10名犯罪嫌疑人,凍結資產3000余萬元人民幣。
投資者“分層” 往往是傳銷騙局
據媒體報道,截至2021年年底,國內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到8130萬個,創歷史新高。隨著個人投資者數量呈指數級增長,不少理財騙局也隨之而來,不少人被所謂的“高收益”蒙騙,損失慘重。
警方提醒,理財騙局不斷翻新,變換著包裝形式,但這些騙局也有一些共性。市民識別理財騙局有四大方法。
看是否承諾“高收益”。根據已有案例,幾乎在所有的理財騙局中都能看到“高收益”“回報率高”“年化收益率達20%”之類的宣傳語。“高收益”確實很誘人,每個人都希望在投入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獲得高額回報,但天上不會掉“餡餅”,千萬不要相信。此外,投資者應選擇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等經金融監管部門審批成立的合規理財渠道進行投資理財。
看是否有“層級”之分。除了“高收益”之外,一些理財騙局還會承諾投資者只要發展下線就給一定比例的提成及獎金,并對投資者進行了“分層”,不同層級的投資者可獲得不同比例的提成。一般來說,只要層級達到三級以上,大多為騙局。此類騙局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傳銷”。一旦進入這樣的騙局中,不僅可能錢被騙,自己也可能因涉嫌傳銷而受到懲罰。
看是否有盈利截圖。現在比較常見的騙局中,有一類騙局是專門“教”投資者如何炒股、炒期貨賺錢的。騙子往往會在QQ、微信上通過發盈利截圖來吸引投資者。事實上,這些盈利截圖都是可以造假的,并不真實存在。需要明白的是,一個人怎么可能會在和對方連面都沒見過的情況下,就把自己投資盈利的情況告訴對方呢?如果這么做,說明這個人極有可能是個騙子。
看企業是否有“異常”。為了讓騙局看上去更可信一些,有一些平臺會打著“國資”背景旗號,或號稱自己是國際交易平臺,聽上去很高端,實際上卻未必是合規平臺。投資之前,投資者可以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或者天眼查、企查查這樣的專業網站,查看該平臺是否存在異常,是否存在負面新聞等。投資者謹慎投資,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記者 廖培煌 通訊員 李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