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經濟背后是傳銷模式?敷爾佳面膜被質疑的深層原因
近期,一款網紅面膜被不少媒體“盯上”了,低成本、高毛利,甚至涉嫌傳銷經營。這款網紅面膜可能大家都聽說過,就是148元一盒的敷爾佳面膜。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從某官方旗艦店發現,明星產品敷爾佳白膜醫用敷料售價為148元/盒;黑膜價格則為199元/盒,均為一盒5片。而根據敷爾佳披露的問詢函,2020與2021年,敷爾佳醫用敷料和面膜采購單價則分別為9.12元/盒和10.17元/盒,以及9.8元/盒和9.49元/盒。也就是說,市面上售價148元/盒、199元/盒的敷爾佳面膜,成本僅10元。
圖源:中國經濟周刊
除了上述我們說到的利潤驚人之外,敷爾佳面膜的經營模式也被人認為疑似傳銷。據媒體報道,敷爾佳建立了以自然人經銷商為主的分銷聯盟系統平臺,該模式已是敷爾佳銷售渠道的重要組成。2021年其10.86億元收入來自于經銷渠道,占比達65.83%。
自稱敷爾佳官方授權的經銷商向媒體展示加盟代理表單,表示只需上交198元和598元不等的費用,即可加入敷爾佳代理的隊伍,享受所有產品代理價拿貨、小程序自助下單等服務。在這種模式下,成為經銷商的自然人幫助敷爾佳完成銷售,而敷爾佳則對應給予3%~30%的銷售額返利,作為銷售激勵。
中國經濟周刊報道指出,當試探性地詢問是否需要提供相應資質證明等,對方則表示,完全不需要,只要交費即可。但是,上述自然人經銷模式,讓敷爾佳飽受“傳銷”爭議。在外界看來,設置較高的返利區間,意味著敷爾佳鼓勵聯盟經銷商通過將其產品轉銷給其他自然人,從而發展出“下線”,再獲取高額返利。
網絡時代的眼球經濟
在如今社交網絡極其發達的時代,敷爾佳面膜其實就是典型的眼球經濟,在現代強大的媒體社會的推波助瀾之下,依靠吸引公眾注意力獲取經濟收益。
搭上“醫用面膜”的東風,敷爾佳從成立到登上貼片類專業皮膚護理產品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僅用了3年時間。被各大美妝博主、帶貨博主稱之為“變美神器”。經過品牌化運營和銷售,將成本低廉的敷爾佳面膜,變成了賺得盆滿缽滿的“醫美面膜”。同時,年入16億的福爾家面膜,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僅520萬元。
經營模式似傳銷?
傳銷或變相傳銷的本質特征在于通過發展人員牟取主要利益?!袄祟^”和“收會費”屬于直接通過發展人員牟利,而“團隊計酬”由于允許傳銷人員以其介紹加入的傳銷員的銷售業績作為計酬依據獲得報酬,還可以從其介紹加入的傳銷員再介紹加入的傳銷員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提報酬,因而屬于間接鼓勵通過發展人員牟利。
不過公布的資料來看,敷爾佳公司對于經銷人員實行“準入門檻制度”和“業績淘汰制度”,進行準入的篩選和淘汰的懲罰。公司營業收入的絕大部分仍為產品銷售利潤,而非與“人頭”掛鉤的其他收入。經銷人員通過銷售額來獲取“返利”,與真實的市場銷售掛鉤,并且按照此公式,經銷人通過付出勞動能夠實際享有該部分利益。
讓敷爾佳飽受“傳銷”爭議的關鍵在于,外界看來,設置較高的返利區間,意味著敷爾佳鼓勵聯盟經銷商通過將其產品轉銷給其他自然人,從而發展出“下線”,再獲取高額返利。這是唯一能涉嫌傳銷的邊界點。敷爾佳實行3%~30%“返利”,這個尺度恐怕還是要掌握好。
靠眼球經濟來吸引公眾關注,進而來博取銷量,這種營銷上的操作無傷大雅,但尺度上恐怕還需要品牌方慎之又慎,對利益無盡的追求和欲望,很可能一個不小心就毀掉一個品牌,讓整個布局雞飛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