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套路了誰
出身貧寒學業不佳,卻創立兩家世界500強企業,78歲還臨危受命,帶領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扭虧為盈——日本實業家稻盛和夫的故事,向來是“成功學”的經典素材。上個月,稻盛和夫去世,社交媒體借此又狠炒了一把:從“給年輕人的忠告”到“女人該有的樣子”,從“公式”到“方法”,一時好不熱鬧。
成功,人之所欲也。向“大師”“大佬”取經,在哪個年代都流行。尤其今天,“年入百萬只算脫貧”“月薪一萬只是討飯”“30歲年薪20萬很失敗”一類網帖流傳甚廣,“成功焦慮”充斥輿論場。一些所謂大師隨即找到了流量密碼,他們很擅長自我包裝,不僅自詡“知識的布道者”,且深諳網絡傳播規律,蹭熱點帶節奏,不亦樂乎。
翻閱形形色色的“成功學”,招式各有側重,但繞來繞去不過兩點:博名謀財和鉆營人際。如若初涉世事,或許還覺得有些新鮮,個別字句、某些案例,讀著可能有茅塞頓開之感。但只要積累些閱歷就會發現,那些長篇大論要么是空洞的套話、正確的廢話,要么是詭異的陰謀論、狡黠的厚黑學。不過,知道歸知道、了解歸了解,該陷入的、不該陷入的還是陷入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人類雖為理性動物,但一般人都無法擺脫天性中的“懶惰”,難以拒絕走捷徑的誘惑。很多時候,人們考慮的不是自己需要什么、應當如何努力,而是怎樣以小博大甚至不勞而獲。
這些年,隨著新業態興起,“造富神話”一個接一個,眼看著“風口上的豬”飛了起來,一些人就更加坐不住了。于是乎,才華不夠、投機來湊,鉆研無心、抄襲有意,對于那些神乎其神的“秘笈”“妙招”,恨不得拿小本本全記下來。殊不知,成功源自天時地利人和,傳奇背后凝聚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辛勞,只見皮毛不見內核,想通過讀幾篇爽文就登上人生巔峰,只會陷入虛幻的自我滿足。這個意義上,比“成功學”騙局更可怕的,是抱著“賭徒”心態博“成功”的人。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成功,怎樣才能成功?老實說,筆者給不出正確答案。你去問一百個人,恐怕也會有一百個說法。即便為“成功學”圈定的高頻答案——名利,人們的理解差異也非常之大。有人孜孜以求的是月入過萬,有人年薪百萬仍不滿足,有人希望眾星捧月站C位,有人想香車豪宅美女在側……說到底,成功是一種主觀的、抽象的感受,百萬千萬沒有盡頭,而當你翻開“成功秘笈”嗟嘆時,不妨看看那些認真生活的人,他們可能離“成功學”里所謂的“財富自由”很遠,但誰又能否認那充實、富足又有價值的人生呢?
向往成功沒有錯,但當成功變成一種套路乃至一門生意,多半就跑偏了。與其說“成功學”是“勵志”,不如說是“勵欲”。大道至簡,認真生活、踏實奮斗,自然就會理解“淺種深耕得自由”,收獲自己的成功人生,這將是對“你將如何存在”的最好回答。
[此文來源:北京日報 夏天,版權說明:以上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