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善良成為斂財工具,直銷企業謹防變了味的公益
最近水滴籌遇到麻煩了,雖然官方出來辟謠了,但是在收費和抽成的問題上,依舊無法打消大眾的疑慮。這也是所有的公益組織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斂財”做公益,必然會有人質疑,出事的公益組織可是不勝枚舉,當公益變了味,善良就會無所適從。
公益變了味,善良便無所適從
水滴籌是現在我們最常見的公益籌款方式了,一些遭遇重大疾病并且家庭困難的人群,都會通過水滴籌的方式來進行籌款,希望大眾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說白了,這也是一個消費善良的手段,跟一些公益捐款是一模一樣的形式,只是水滴籌通過互聯網的宣傳裂變,覆蓋人群更廣。
從曾經的壹基金,再到現在的水滴籌,公益事業一直都在質疑中前行。畢竟它們消費了大眾的善良,一旦有人“走偏”,傷害的是大眾的感情,包括受捐者的切身利益。
而且更可怕的是,作為公益組織,出現哪怕一丁點小問題,最終面臨的將是全面的信任崩塌。消費善良容不得半點瑕疵,做公益不要亂動小心思。
莫讓善良成了斂財工具
中國人民總能夠讓人感受到溫暖,那是因為中國人民內心的善良。而不少人利用這份善良來斂財。在水滴籌的事件上,很多人對其下的定義就是,終于將公益做成了生意。
在社交媒體上,關于互聯網大病籌款行業“騙籌”、“收割愛心”的聲音已不絕于耳,因此,大眾難免會對此產生信任危機。
水滴籌的聲明和新聞發布會可以看出,所謂的籌款中介,能從中抽成的比例竟然高達30%-70%。當水滴籌越做越大,附著在它身上的蛀蟲吸血吸的越飽。消費善良的或許不是水滴籌,但是擺脫不了那些利用水滴籌斂財的惡意推廣的籌款中介。
水滴籌從今年4月7日起,在全國正式開啟了收費“營業”——向籌款人收取實際籌款金額的3%作為服務費,0.6%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費,單個籌款案例最高收取不超過5000元。
曾經號稱永不收費的水滴籌開始收費,緊接著沒多久又曝出灰色產業鏈的新聞。美團出身的沈鵬最初的目的是積累用戶和流量池,然而當水滴籌的體格愈發龐大,灰色地帶也越來越多。別忘了他打的旗號可是公益,水滴籌的未來可能越來越難以掌控了。
水滴籌給直銷企業提了醒
2021年,中國直銷行業80%的企業都在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繼續傳播公益慈善的理念,以及投身公益事業,各企業全年累計參與群體達上千萬人。
公益項目從助力社會就業到服務鄉村振興,從參與防疫抗疫到推進黨建工作,從關愛少年兒童到幫扶養老人群,可謂公益領域全覆蓋,而且投入資源日益增多,涉及面也日益擴大。
早在2010年的統計就顯示,直銷行業的公益活動投入超過10億元,參與的公益項目超過5000個,涵蓋了教育、扶貧、健康、環保、災難救助、弱勢群體扶助等幾乎所有的公益慈善領域。
直銷企業做公益的出發點也相對簡單: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累自身知名度、美譽度、公信力。當然,根據企業不同的特點和需求,通過公益尋求一些竅門,探尋企業發展上的坦途也都完全可以理解。
那水滴籌給了直銷行業什么警示?
首先,公益和營銷相結合要慎重。有些企業一直在探索將企業經營與公益事業實現結合,以達到企業社會責任和公益項目的可持續性,想要通過這種結合協調企業經營與社會公益之間的沖突,平衡著社會營銷與公益事業之間的關系。
這種嘗試需要謹慎行之,將公益嫁接到經銷商身上,或者讓到一定級別的經銷商才有資格去參與企業公益項目,本身就給公益無形地設立了門檻,改變了個體去參與公益的出發點,一但結合不好,或者溝通不暢,都會讓企業公益變了些許的味道。
其次,即使是回歸初心的純純的公益行為,也要在前期做好公益組織的資質調研,公益組織也有自己的涉獵范疇,有些公益項目對于有些公益組織是沒有資格承接的,以及公益項目落地之后的信息反饋與收集,幫扶貧困兒童是否具體到孩子本人?是否能夠收集到真實完整的公益活動的受眾名單?
公益項目上所有的對細節的極致追求,都是日后企業能夠應對審計和質疑的有力證據,不僅是對公益受眾群體切身利益的追蹤,更是對企業自己的最好保護。
2022年在疫情壓力、國際復雜場景下,直銷行業依然砥礪前行,積極的推動自主創新,堅持創業的方式為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堅持公益的本源就是拉動行業美譽度、行業公信力,為了行業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既然初心如此,我們就謹防各種會讓公益變了味的因素出現在直銷行業之中,也是為公益事業的可持續貢獻我們的力量。
- 直銷,直銷企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41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