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人們重視營養 功能食品發展勢頭良好
近年來,新技術、新工藝、新原料、新業態不斷涌現,推動食品行業發展壯大。數據顯示,2021年1—12月,全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187.1億元,同比增長5.5%。食品工業對國內整體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這離不開我國食品工業持續的探索和創新。
步入疫情常態化階段,食品工業的創新驅動力又將體現在哪些方面?6月23日,在《2021年度中國食品工業創新發展報告》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食品產業部主任于學軍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表示:“疫情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變化,而需求模式的差異也將促進供給模式的快速適應性改變。”
第一方面是預制菜、自加熱食品成為風口。疫情初期人們囤積方便面等食品,后來螺螄粉、自加熱食品、預包裝食品、預制菜肴等產品不斷上市,桂林的螺螄粉風靡大江南北、預制菜肴品種愈加豐富、自加熱食品讓人們從廚房中解放出來,企業把中華美味菜肴工業化,讓消費者在家里通過簡單的烹飪即可吃到餐廳的美食、各地的風味食品。
第二個方面是營養功能食品發展勢頭良好。受疫情影響,人們對健康、免疫力更加重視。有資料顯示,人們在健康上的投入比上年增加8—10個百分點,膳食營養搭配理念進一步為消費者認知、接受。消費理念的轉變帶動復合營養素、營養強化食品、膳食纖維食品、益生食品、功能發酵制品、全谷物食品等食品品類發展。
第三方面是積極落實“健康中國”“三品”行動等國家戰略。
一是針對特殊人群開發產品,如老年功能食品、嬰幼兒輔食、糖尿病人低血糖生成指數食品、高原高寒作業人群抗疲勞抗缺氧食品等;
二是持續攻克“卡脖子”產品技術,如嬰幼兒乳粉用OPO結構脂等基礎材料、功能性益生菌等技術產品開發,打破國外壟斷實現自立自強;
三是貫徹落實“樹立大食物觀”思想,植物基食品、細胞培養肉等未來食品創新力度加強,植物基酸奶、人造肉(素肉)等產品不斷上市;
四是針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大了在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技術研發推廣,如傳統白酒產業智能制造應用成為典型;
五是針對共性技術進行推廣,如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不斷得到推廣應用,特別是基因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結合不同的細分食品行業進一步研發應用。
最后,于學軍說:“我們在《2021年度中國食品工業創新發展報告》中總結了10個方面的創新,而這些方面的創新,將有效推動食品產業技術進步,提高行業的國內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