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傳銷”風波五年后,首次扭虧的云集丟掉“社交電商”的身份
文 | 范亮
編輯 | 丁卯
業務模式調整后,云集首次盈利
3月17日,云集披露了其2021年四季度及全年的財務數據。
整體來看,公司在2021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1.55億元,同比下降61.03%。然而,在營收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云集的凈利潤卻實現了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盈利,高達1.32億元。財報公布當天,公司股價上漲11.43%。
云集營業收入與凈利潤變化 資料來源:Wind、36氪整理
深陷“傳銷”風波五年后,首次扭虧的云集,已不再是社交電商。云集營收增速與凈利潤增速倒掛的背后,主要源自其在業務模式上的轉型。
從云集底層的業務模式來看,簡單來說,用戶在注冊云集賬戶并繳納會員費后,不僅能以折扣價購買云集商店內的產品,還可以通過發展下線來銷售平臺內的產品,并從中抽取傭金。這種模式下,云集的會員既是平臺的消費者,又是平臺的銷售人員。
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社交電商平臺,起初依靠“人頭費”及激進的“公司-合伙人-導師-店主”四級分銷模式,在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積累了250萬的會員人數,營業收入也從2016年的12.84億驟升至2017年的64.23億元。也是在2017年,云集被浙江省工商部門定性為傳銷,并罰沒958.41萬元。
2018年,公司將分銷鏈條縮短至法律邊緣的“經理-主管-店主”三級模式,并通過降低會員費等方式,開啟了第二輪狂奔。2019年,云集的營業收入達到116.37億元,會員數量達到1380萬人,并實現了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市值突破百億。
此時,高光之下的云集卻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是平臺三級分銷模式獲客能力接近極限,買家數和活躍會員用戶數量開始下滑;二是公司產品銷售環節的利 潤均被各分銷渠道攫取,自身卻陷入虧損。
云集買家與會員數量變化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36氪整理
2020年開始,為了打開增長疲軟與持續虧損的尷尬局面,云集在業務模式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在原有三級分銷的基礎上,平臺內開始引入了第三方商家提供的產品。而在此前,云集的貨品均是以自營為主。
自營情況下,對應收入采用全額法確認。自營產品的銷售收入與成本就是公司的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且公司需要承擔貨品的倉儲與物流成本,并計入期間費用。
引入第三方商家后,對應收入采用凈額法確認。第三方產品的銷售收入只按提成比例計入云集的營業收入,產品的成本也不再計入公司的營業成本,而物流與倉儲費用則由第三方商家承擔。
2020年后,公司精簡自營商品SKU,并有意引導消費者購買第三方商家的產品,試圖由唯品會的自營模式向淘寶的平臺化模式轉型。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全額法確認收入的自營產品訂單量大幅下降,而采用凈額法確認收入的第三方商家產品訂單量則不斷上升,最終導致公司的營業收入大幅度下降。
云集營業收入構成變化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36氪整理
另一方面,由于凈額法確認收入的毛利率更高,且自營業務收縮后公司節省了大量的物流及倉儲成本,因此云集的毛利率、凈利率反而快速回升,最終則形成了營收與凈利潤增速的倒掛。
云集毛利率及銷售費用、倉儲物流費用變化 資料來源:公司財報、36氪整理
盈利了,然后呢?
云集從自營模式向平臺化模式的轉型,不僅僅是會計確認方式的變化,其經營邏輯其實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自營模式時代,云集的主打產品以美妝個護及嬰幼兒用品等高毛利產品為主。由于成本和功效不容易被消費者所感知,公司對這類產品具有比較高的定價權,這也就意味著各分銷環節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從而更積極地維護和拓展下屬的會員數量。
而在引入第三方商家后,第三方商家的產品則以食品和服飾等低毛利產品為主。在扣除商家的利潤和公司的分成后,云集實質上已經沒有多余的利潤再向分銷渠道分配,這也就意味著分銷渠道已經沒有動力再去拓客,而云集曾引以為傲的三級分銷模式,從其向平臺化轉型的那一刻起,其實已經開始逐漸崩潰。
那么,失去了低成本獲客方式的云集,在撕掉社交電商的標簽后,將如何與淘寶、拼多多等平臺型電商同臺競技,這個問題恐怕比公司能否盈利更加重要。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