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修正集團的金矩新零售,其多層次的代理制度是否靠譜?
長期以來,對于愛美又愛健康的女性來說,減肥是一個永恒的熱門話題,但減肥同時還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想要實現真正減肥的目的,理性態度和科學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也就有大量的減肥產品順勢而生。極為高昂的利潤收益,讓這個行業迅速蓬勃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一家名為“金矩新零售”的企業以5G新零售為名,做起了減肥護膚生意,其銷售的產品為“修正修小墩”和“修正修小顏(齡)”。據金矩新零售官方公眾號宣傳其背靠修正集團,屬于新零售分享模式,只需399元即可實現百萬財富,以此來大量招攬代理商。那么,金矩新零售真的背靠修正集團?旗下產品是否虛假宣傳?其可實現百萬財富的代理制度究竟有何特色?
公司來歷 平臺背景
據微信官方公眾號“金矩新零售”我們了解到其公眾號注冊公司為“合肥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眾號名稱記錄顯示其于2021年1月8日由“合肥金矩修正新零售”更改為“金矩新零售”。
據企查查顯示,合肥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5月18日,法定代表人為陸世鵬,注冊資本為30萬,經營范圍包括生物基材料技術研發服務、開發等;健康咨詢服務;第一類及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化妝品批發及零售;辦公設備用品銷售等;生活美容及醫療美容服務等。由此可見,合肥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經營范圍并沒有涉及到生產及相關業務。
同時,通過與金矩新零售代理商溝通后獲知,合肥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際上是分公司,金矩新零售的總公司在上海,總公司為上海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據調查,上海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10日,法定代表人為馬洪振,注冊資本為500萬,實繳資本為0元,經營范圍包括生物科技、化妝品科技等;營養健康咨詢服務;化妝品,美容美發用品銷售;貨物進出口及技術進出口業務,醫療器械等。
據企查查顯示,上海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申請了商標名稱為金矩的商標,商標服務項目包含化妝品和美容面膜等。
(圖片來源:企查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通過企查查顯示的企業公示電話我們發現“上海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滁州市瑯琊區琪琪雅化妝品經營部”使用同一個電話注冊。
在對公示電話進一步了解后證實上述兩家公司的確為同一人注冊。
(圖片來源:企查查)
背靠修正 是真是假
據金矩新零售官方公眾號介紹,金矩新零售旗下產品修小墩和修小顏(齡)均隸屬修正集團。
此外,通過和金矩新零售經銷商溝通得知,其經銷商也承認兩款產品均是由修正公司生產。
但是,通過調查得知金矩新零售的修小顏(齡)產品的經銷商并不是上海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而是杭州千島湖修正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企業是廣州市涵美化妝品有限公司。
據企查查顯示,杭州千島湖修正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屬于修正健康集團,法定代表人為劉長海,股東是修正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是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修淶貴。
(圖片來源:企查查)
而企查查顯示,杭州千島湖修正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東修正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度年報情況隨機抽查中,顯示抽查不合格。
(圖片來源:企查查)
另外,調查得知金矩新零售的另外一款產品修小墩是浙江三修健康實業有限公司的產品,法定代表人為修遠,公司股權實際控制人也是修淶貴。
(圖片來源:企查查)
由此可見,金矩新零售兩款產品均是修正集團旗下修正健康集團的產品。隨后,我們咨詢了上海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客服,詢問其和修正集團是否是代理經銷商的關系,得到的回答是其公司和修正集團屬于運營合作關系,并不是代理經銷商的關系。
普通產品 虛假宣傳
據金矩新零售經銷商介紹,目前金矩新零售只有兩款產品,分別為修小顏(齡)面膜和修小墩代餐奶昔及益生元清清粉。
首先,第一款產品是修小顏(齡)面膜。據金矩經銷商發來的資料得知,修小顏(齡)面膜實際上就是修正修小顏煥顏精華液,經銷商宣傳其可以雙重抗衰,三重修復,雙重補水和雙重美白。
但是,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國產普通化妝品備案信息查詢得知修正修小顏煥顏精華液是普通化妝品,生產企業為廣州市涵美化妝品有限公司,備案編號為粵G妝網備字2021538661。
顯而易見, 這款產品屬于非特殊用途化妝品。而早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就發布了《關于調整化妝品注冊備案管理有關事宜的通告(第10號)》,明確將美白化妝品納入祛斑類化妝品管理。通知指出,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宣稱有助于皮膚美白增白的化妝品,與宣稱用于減輕皮膚表皮色素沉著的化妝品作用機理一致。為控制美白化妝品的安全風險,凡宣稱有助于皮膚美白增白的化妝品,將其一并納入祛斑類特殊用途化妝品實施嚴格管理。沒有實際特殊用途的化妝品不得宣稱相關特殊功效,而“美白”也屬于化妝品行業宣傳的違禁詞匯。對此,《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十四條指出,化妝品的廣告宣傳不得有下列內容:(一)化妝品名稱、制法、效用或者性能有虛假夸大的。因此,普通化妝品在廣告中標注“美白”等暗示美白祛斑等特殊化妝品功效,涉嫌構成了虛假功效宣稱行為。
此外,為了證明修小顏(齡)的功效,金矩新零售經銷商還不斷在其朋友圈展示相關案例。
而這些案例的出現,還將涉及使用他人名義保證或以暗示方法使人誤解其效用的行為。有業內人士指出,任何產品的廣告都應當真實、合法,不得使用他人名義保證或者暗示產品功效誤導消費者。凡是有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的,夸大功能、虛假宣傳或者其他容易給消費者造成誤解的,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內容,或涉嫌虛假宣傳。
其次,金矩新零售的第二款產品是修小墩代餐奶昔及益生元清清粉。在金矩新零售的官方公眾號上,宣傳修小墩可以健康減肥,6天暴瘦3-10斤。
據企查查顯示,修小墩是浙江三修健康實業有限公司的商標,其商標分類是啤酒飲料。
(圖片來源:企查查)
因此可以確定修小墩實際只是普通食品,并不是保健食品,但卻宣傳可“減肥”。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保健食品的相關規定,具有“減肥”功效的食品一律歸為“保健食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同時規定,非保健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
而其產品宣傳“6天暴瘦3-10斤”等案例也含有不科學的斷言以及減肥功效的保證。
揭底制度 多級代理
最后,讓我們來看一看金矩新零售的制度。據經銷商小文(化名)發來的資料,了解到金矩新零售的代理分為創客,1星,2星,3星,4星和5星這六個級別。
一、 創客是需要購買一套498的產品,推薦一名創客可得100元分享獎;
二、 1星代理需要購買10套或者團隊分享10套,直推一套產品可獲得150元的利潤,還可享受創客推薦的50元差價;
三、 2星代理需要團隊中有兩個1星代理,且團隊累計銷售60套產品,直推一套產品可獲得190元的利潤,還可享受創客推薦90元差價,1星代理推薦40元差價;
四、 3星代理需要團隊中有兩個2星代理,且團隊累計銷售400套產品,直推一套產品可獲得230元利潤,還可享受創客推薦130元差價,1星代理推薦80元差價,2星代理推薦40元差價;
五、 4星代理需要團隊中有兩個3星代理,且團隊累計銷售2000套產品,直推一套可獲得270元利潤,還可以享受創客推薦170元差價,1星代理推薦120元差價,2星代理80元差價,3星代理推薦40元差價;
六、 5星代理需要團隊中有兩個4星代理,且團隊累計銷售8000套產品,直推一套可獲得300元利潤,還可以享受創客推薦200元差價,1星代理推薦150元差價,2星代理推薦110元差價,3星代理推薦70元差價,4星代理推薦30元差價。
除了零售利潤和級差獎勵,金矩新零售對于代理團隊還有級差分紅獎,平級獎和超越獎。
5星團隊業績累計30萬以下獲得2%的業績獎勵,業績80萬以下獲得4%的業績獎勵,業績130萬以下獲得6%的業績獎勵,業績180萬以下獲得8%的業績獎勵,業績240萬以上獲得10%的業績獎勵。
平級獎是平級后享受和上個級別4/6分潤,5星代理平級后享平級獎10元/盒的獎勵。
超越獎是直推團隊超出你的級別,可享受超越獎5元/盒的獎勵。
對于上述制度,本平臺也請來了行業專家對其進行分析,該專家指出了以下幾點問題:
一、上述制度清晰的描述了這是一個典型的涉傳模式,參與者需要購買指定額度的商品,存在門檻費行為。
二、各個級別的晉升,都是靠拉人頭組建團隊,而不是單純靠銷售業績。并且制度中描述 “ 推薦 ” ,更是把產品道具化的拉人頭模式直接體現。
三、晉升的級別越高,多層次團隊計酬的層次越多。
四、70%多的撥比,暴露了產品價格虛高和道具化。
歸根結底,此模式完全體現了傳銷理念,商品完全被道具化。所謂的銷售不是為了向消費者出售商品,而是用賺錢模式做為誘惑進行拉人頭。
此外,在金矩新零售的官方公眾號上,我們還看到了“0風險”這三個字。
在法律層面,我國《廣告法》第二十五條對于投資理財類廣告有明確約束:“招商等有投資回報預期的商品或服務廣告,應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責任承擔有合理提示或者警示,并不得含有下列內容:一是對未來效果、收益或與其相關的情況作出保證性承諾,明示或者暗示保本、無風險或者保收益等;二是利用學術機構、行業協會、專業人士、受益者的名義或者形象作推薦、證明。”
后 記
就目前的形勢看來,新零售是眾多品牌企業發展的方向之一,很多企業布局打造新零售模式的營銷場景,新零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消費者在線上消費時,更偏重于品牌,新零售將品牌的效果放到最大,讓其發揮大的優勢。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借助品牌企業的力量,上海金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借助修正集團的品牌力量,力圖取得更高的利潤。但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在沒有取得收益之前,其實也是一個風險。背靠修正集團的金矩新零售的兩款產品涉嫌虛假宣傳功效,是否會引起修正集團的整改與重視?背靠修正集團的金矩新零售未來會如何發展?對此,微商調研平臺將持續關注。
來源:微商電商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