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傳銷模式”、“不知名假貨”成為會員制社交電商“團滅”之根
今年1月18日,東小店官方發布公告,宣布東小店即將停服下線。在東小店官網首頁的重要通知里,東小店正在將既有用戶向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芬香轉移,依照平移政策,東小店用戶將能按照現有等級直接升芬香等級。
1月17日,有品有魚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調整,有品有魚將于2022年3月17日10時終止運營,屆時將無法訪問有品有魚App及小程序。
2021年9月13日,淘小鋪發布公告稱:由于業務策略調整,商品教育等相關功能將于2021年10月11日晚間停止。公告建議淘小鋪用戶在2021年11月25日前,及時提現賬戶余額,使用賬戶中的相關權益、服務。服務停止后,未提現的余額將自動退還到淘小鋪用戶綁定的支付寶賬號中。
隨著電商巨頭陸續退出社交電商的賽道,曾經備受資本青睞的社交電商還是未能走的長遠。那么,社交電商為何從“香餑餑”變成“棄子”?
首先,社交電商最大的問題就是“類傳銷”的運營模式。回顧一下社交電商被地方市監局行政處罰以及地方法院凍結賬戶的裁定文書不難看出,會員量較大的社交電商運營模式涉嫌傳銷是難以克服的“通病”。
例如:2017年7月,云集收到來自浙江省工商局的通知,認定“云集微店”2016年2月以前的經營行為系網絡傳銷,并處以罰款958.41萬元;2019年3月14日,花生日記因涉嫌傳銷被廣州市工商局下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穗工商處字[2019]13號),沒收違法所得7306.5766萬元,罰款150萬元,處罰共計約7456萬元;2019年9月,未來集市則被湖南省衡陽縣人民法院裁定為涉嫌傳銷,致使前者關聯的13個銀行賬戶被凍結;2020年6月10日,湖南省漢壽縣人民法院對外披露了一起非訴保全行政裁定書,杭州迅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斑馬會員)、杭州酷梨科技有限公司、廣州云庭網絡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因涉嫌傳銷,被凍結合計3000萬元資金。
盡管上述企業遭到行政處罰之后對運營模式進行了調整,但是之后以上社交電商沒有較大的發展,反而模式的變更讓會員紛紛投靠其他平臺。究其原因,會員制社交電商是個人微商分銷和導購返利的延伸應用。在該模式下,平臺提供商品、物流及售后服務,末端則通過會員用戶(小B用戶,或稱為KOL)進行分銷及引流。然而,社交電商的商業模式一直備受詬病,其類似傳銷性質的運作方式,常常讓人混淆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因涉嫌傳銷被處罰的消息更是頻頻傳出。
其次,假貨、過度分享等頑疾難除。據業內人士分析,社交電商的最大問題還是傳統電商十幾年沒解決的問題,存在大量的假貨、劣質貨,比如賣的面膜、化妝品都是不知名的。
人民日報對此也發文寫道,假貨、次品這一傳統電商平臺著力治理的頑疾,卻在社交電商中找到了“呼吸口”。其次,售后服務差、過度分享對用戶造成滋擾等,也飽受詬病,一些社交電商甚至通過拉人頭發展下線,收取人頭費,與傳銷行為相似,目前有多家平臺因此受到行政主管部門處罰。這些現象說明,部分社交電商平臺在發展過程中走歪了路、念歪了經。
除了以上兩大問題,社交電商近年來沒有任何創新以及突破,反而涌入賽道的平臺越來越多,相互大打價格戰,平臺會員毫無粘性等問題也層出不窮。
那么,社交電商未來還有發展的可能嗎?據業內人士分析稱,行業規范是電商有序發展的前提,社交電商亟須進一步穩定發展,離不開規范化、專業化的管理和運營。一般情況下,社交電商平臺用戶數量和商戶數量往往呈現短期內高速增長的態勢,在平臺規模持續擴大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商戶經營不規范、產品質量差、假冒偽劣產品多等一系列問題。電商平臺應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管理和運營能力,例如通過利用大數據、智能算法等信息技術來解決商品質量等問題,對于虛假商品給予一定的處罰,對于誠信商戶給予一定的獎勵等。在社交電商競爭者越來越多的局面下,只有自身規范化、品質化升級,才能獲得消費者信賴,減少用戶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