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寒衣節:防寒關注“三暖”,養成四個良好習慣
編輯搜圖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農歷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時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注意寒冬要來了。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草木凋零,萬物生機皆閉藏潛伏,晝短夜長,人的養生活動也要順從這一特點進行。冬季養生,防寒保暖是要務,其中,務必注意“三暖”。
第一暖:頭部暖
頭部防寒保暖 帶好帽子圍巾
因為頭部皮膚薄,血管粗和毛發多的緣故,熱能的散發量特別大,寒冬季節若不注意保護頭部,體熱會很快從頭部散發出去,以至損害人的陽氣,消耗機體的能量。臨床研究證明,低溫,強冷空氣襲擊,會誘發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增高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所以需要予以特別警惕,采取必要的頭部防寒保曖措施,尤其是體弱之人更要預防風寒侵襲頭部,所謂“虛人害怕腦后風”。出門時不能忽略頭部的保暖,特別是風大的時候,建議戴好帽子和圍巾。
第二暖:腰背暖
腰背避免風寒 遠離腰酸背痛
寒冷可通過腰背部穴位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臟,引起腰酸背痛,還可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導致各種不適。肺心病、哮喘等也常與腰背部著涼有關,因此腰背部的保暖也不容忽視。
晚上如果側睡要注意檢查腰背部有沒有蓋好,衣著上不妨多加件保暖背心或是披肩。
第三暖:足部暖
注意足部保暖 減少傷寒感冒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足部是人力離心臟較遠的地方,冬季容易供血不足,所以很容易出現冰涼的情況,不少女性更是一到冬天就被手腳冰涼的癥狀困擾。腳部受寒可反射性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抵抗力下降,使得病毒、細菌有機可乘,使人感冒。
因此冬季盡量不要露腳踝或不要光腳穿鞋,特別是有手腳冰涼癥狀的女性,睡前建議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泡完以后迅速擦干并穿上厚襪即可安然入睡。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冬季進補要科學
選擇在冬天進補可以很好滋補身體因為夏天的大量而虧損的情況,還能為來年的消耗儲存好能量,可以令你的身體更加健康。雖然說冬季是進補好時機,但也不忙盲目進補,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補。
冬季進補的時候應該先給腸胃一個適應的過程,要先給身體打好基礎。我們可先用煲一些來調整脾胃的功能,比如說生姜大棗牛肉湯、紅棗燉牛肉、花生仁加紅糖等這些食療方都是能調理脾胃的。冬季要少吃生冷的食物,盡量選擇溫補的食物。
勤 喝 水
一般情況下冬季大家都是呆在室內時間比較長,戶外活動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但是并不意味著你消耗的水減少。冬季氣候干燥,需要多給身體補充充足的水分,如果身體缺水,那么血液的濃稠度就會比較高,這樣很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冬季多喝水不僅加快新陳代謝,同時還能抵御寒冷的功效。
補充維生素
冬季感冒流行季節,可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例如獼猴桃、橙子。維生素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身體抵抗外來侵害時各類免疫細胞的數量、活力都和維生素有關。
多 運 動
冬季寒冷,容易讓人身心低落狀態,感到壓抑。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一些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強度不等的體育活動,是消除冬季煩悶、調養精神的“良藥”。鍛煉身體要動靜結合,宜微微出汗為度,不宜大汗淋漓,汗多泄氣,有悖于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是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生一切成就的財富根源,更是關系國家強盛、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大命題。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于智敏教授和天津和治友德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金明先生聯袂主編的當代養生理論奠基之作——《養生理論應用樞要》,是一份來自健康的邀請,希望您則其善者而篤行之,踏上健康幸福之路。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