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炒畫”傳銷鬧劇:披著藝術品交易外衣,通過返利提成發展會員
開設網站進行線上字畫炒作交易,通過返利、提成層層發展會員
炒畫:披著藝術品交易外衣的傳銷鬧劇
經山東省濟寧高新區檢察院提起公訴,日前,法院以被告人張委冰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5萬元;以被告人李一文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1萬元。
字畫交易網站的“炒畫”生意
2019年,張委冰與李一文租了兩個展廳開設畫苑,開始經營起字畫買賣的生意。2020年,二人決定建立線上字畫交易平臺,為壯大生意,他們成立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張委冰任法定代表人,李一文任公司監事。兩人以該公司為基礎,租賃服務器搭建起網絡平臺,創辦了一家電子商務網站。
該網站平臺以買賣字畫牟利為誘餌,吸引他人加入會員,發展下線。二人各司其職,張委冰對網站全面管理,設定傳銷模式并推廣,李一文負責網站服務器的租賃、網站建設、維護升級、掛畫、拆畫等技術性工作。張委冰選畫并定價,由李一文將字畫上掛到網站上,會員購買字畫并支付費用,并于當日向平臺繳納網站代賣字畫的上架費。次日,平臺會以購買價格為基準,上浮一定的價格比例后,重新掛到網站上進行出售,依次循環。會員每交易一次字畫,網站平臺賺取交易額4%的提成(上架費),會員個人賺取2%的提成。
這些字畫來源于外地一家批發定制手繪畫的工廠,一幅畫的實際價值在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上架出售價格卻躍升至500元到3000元不等,最高可以炒至上萬元。
進入網站平臺“炒畫”交易也有一定的門檻,該網站以會員制形式招募會員,參加者通過掃描邀請碼進入網站,獲得會員資格,絕大多數會員在入會之后會購買第一幅畫,由此開始“炒畫”掘金之旅。其中,邀請人可以獲得被邀請人所有交易的3‰作為返利。該網站根據發展會員數量設置晉級規則,推薦會員十人以上可開設二級網站,各級網站站長根據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會員數量作為返利依據,可以獲得所在級別網站所有會員交易總額的1‰至5‰作為返利。
鼓吹“分享經濟”,實則“拉人頭”傳銷
2020年7月,這個字畫交易網站正式運營,初期的會員都是張委冰等人拉來的熟人。在建立的字畫交流群中,張委冰宣傳返利的做法符合分享經濟模式。
打著藝術品收藏的旗號,卻做起了“拉人頭”賺傭金的勾當,一句符合國家分享經濟模式的解釋,便打消了觀望者的顧慮。當投資者初期發現真的能賺錢后,就被引導走入了發展下線的歧路。隨著網站人數激增,為便于管理,該網站又下設了十幾個二級網站,下線會員達4個層級以上,超1400余人,每天交易總額均高達幾百萬元。在這場瘋狂搶購字畫的浪潮中,隨著下線人數達到瓶頸,那些砸在手里被明碼標價的高昂字畫,成了案發的導火索。
2020年12月,平臺因為新進會員越來越少,運作出現問題。月底的一個交易日,投資者們發現平臺內容清空了,委托代賣的字畫都沒有了,購買字畫的本金和上架費也無法退回,所有錢都被套在了一個架空的網站上。很多人在聯系張委冰未果后,意識到被騙,紛紛報了警。經查,該案被害人多達200余人,涉及資金上百萬元。
張委冰、李一文到案后拒不認罪。張委冰辯稱,畫是真實存在的,售不出去的畫均郵寄給會員,會員在搶畫之前會簽一個電子合同,合同明確寫明網站只是提供交易平臺,會員交易自由。
詐騙還是傳銷,檢察官細說端倪
經公安機關查明,該網站平臺缺乏實質的經營活動,不產生利潤,主要收入是上架費,用于下屬網站的傭金、返利和平臺日常支出,同時,與所有的傳銷活動一樣,該網站會員不可能無限增加,資金鏈必然斷裂。
那么該案是否涉嫌詐騙罪,又應當如何定性?濟寧高新區檢察院承辦檢察官審查后認為,詐騙罪、集資詐騙罪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叉競合。但該案中的“騙”不完全符合詐騙罪中的“騙”,從多數參與人員的證言看,參與人員對該平臺出售書畫的銷售行為是明知的,并且參與人員進入網站成為會員均不是為了買畫,而是為了賺取搶畫的利潤,對于發展會員有提成等平臺模式均知曉;從查證的流水明細看,錢款去向大部分用于平臺的運營維護。案發時,張委冰和李一文也在平臺進行搶畫交易,由于會員不足導致資金鏈斷裂,兩人賠償會員的資金可能大于實際收入,因此不存在兩人將款項占為己有的情況。
承辦檢察官認為,該網站平臺的運營特征符合“以經營為名,設置入門門檻、組成層級、按人數計酬”,犯罪嫌疑人張委冰、李一文以“經營字畫”為名,要求參加者以掃邀請碼的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以直接或間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非法利益,擾亂經濟社會秩序,均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遂對二人提起公訴。法院日前作出如上判決,二人服判未上訴。
(文中涉案人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