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中國)的年輕化戰略帶給我們的三點啟示
戰略最初是一個軍事術語,是指有關指導戰爭全局的謀略。在企業管理中,戰略是指企業為了實現預定目標所做的全盤考慮和統籌安排。
許多企業在經營時沒有正式的戰略規劃。新建企業,沒時間制訂規劃;小企業,認為只有大企業才需要正式規劃;成熟的企業,認為沒有規劃他們也做得很好;快速發展中的企業,認為計劃沒有變化大、走到哪算到哪。
什么是“年輕化”?
是不是裝幾塊大屏就算年輕化?
還是開發一款APP就算年輕化?
或者為年輕人量身設計新產品、
在廣告里找幾個年輕人??幔?/span>
作為全球直銷行業的NO1,安利公司一直是直銷行業的風向標,引領著直銷行業的發展方向。安利(中國)的年輕化戰略是什么,具體有哪些內容?我們從中又能得到哪些啟示呢?
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作為企業的決策層,是否有開闊的思維,是否有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8年以前,國內幾乎還沒有特別針對年輕消費者的系統性調查,安利就已經對安利營銷人員的二代(1000余人)展開了調查。
通過持續調查,不斷了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喜好,他們眼中的時尚潮流、工作和生活方式等,發掘他們的潛在消費需求。“只有多花時間去了解年輕人,才能找到適合這個消費群體的方法。”時任安利大中華區業務副總裁姜張麗青說。
如今無論是消費領域還是創業領域,年輕人都已經成為主力,所以吸引年輕族群是幾乎所有商業企業制勝未來的關鍵。
時任安利大中華總裁顏志榮說:“為什么我會一再談到年輕化戰略,可能在20多年前,安利進入中國時,那時50后和60后溝通方式是一樣的,但是現在不一樣,當下,‘年輕化’的話題凸顯,最直接的因素是與80、90、00這群人息息相關”。
今天的年輕人,特別是三十來歲、二十來歲以及更年輕的群體,雖然目前中國的主流消費群都是四十歲到五十歲,但是安利還是要看年輕人——因為他們是明天的領袖,更是明天的主流消費群。
管理層人才年輕化,讓年輕人去影響年輕人
安利從創立到今天已經度過60歲生日,作為一家成熟企業,不太可能像創業型公司那樣快速提拔年輕人,但是年輕人才是社會的未來。80后、90后、00后的生活方式與思維,已經與50后、60后和70后產生了巨大的年齡代溝。
如果從1992年鄭李錦芬進入大陸考察中國市場算起,第一批進入中國拓荒的安利創業元勛們,在歷經20多年后,曾經的風華正茂正陸續進入到退休的年齡。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的退休、安利香港總經理呂淑瓊的退休都證明著功高勞苦的創業一代正步入卸任的職業尾聲。
安利(中國)總裁余放的接棒就是一個管理層人才年輕化信號,這是高級管理層的一個表現。
早在顏志榮時期,在中層管理和基層方面,公司內部就組建了一個龐大的小組,專門負責研究年輕人,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消費需求,為此安利還專門設立了“數據分析與預測”、“顧客生態系統”、“首席體驗官”、“培養年輕精英項目”等部門和專門項目。
2011年,成立“菁英薈”,專門為年輕的營銷人員搭建的業務平臺,其內部運營支撐的部門成員都是年輕人。2014年,為“菁英號”郵輪3000名全部38歲以下的營銷人員服務的也都是年輕人。所以一定要讓年輕人去影響年輕人,也因為只有他們在一起才能同頻。
產品設計和營銷策略向年輕人靠攏
在產品設計和營銷策略上,安利也正快速響應年輕用戶的需求,建立更緊密的情感鏈接。
2017年8月,安利將一款不含糖分、富含多種B族維生素和人參特性的運動能量飲料引入中國市場,主打跑步健身、極限運動以及熱愛派對的年輕族群;安利希望通過培養年輕群體對于XS品牌的認同,來幫助安利直銷渠道吸納年輕的營銷人員,促進品牌的年輕化變革。
“年輕人不愿意再賣肥皂,通過收購如XS這樣的品牌,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這個事業當中,這也是所有的第三代(家族成員)本身所樂見的和感到非常興奮的?!眲P爾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為了賣好XS,今年安利公司將在全國31個城市舉辦各種上市派對,同時與演藝界、體育界明星展開合作,打造年輕時尚的品牌文化。同時,在《如懿傳》、美妝綜藝秀《口紅王子》等熱播劇和熱門綜藝節目上,也能越來越多地看到安利的身影。
2011年開始,安利建立了專屬的業務平臺“青英薈”,以活潑有趣的形式,開展產品及服務技能培訓,吸引大量80后、90后參與其中。最新數據顯示,活躍的營銷人員中,40%年齡在35歲以下;新加入的營銷人員中,50%年齡在35歲以下。
必須承認,安利是一家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在年輕化戰略上,安利不僅想得更早,看得更遠,在執行層面上,也做得更加具體而細致,事實上,安利年輕化戰略從實施的那一刻起,其威力就已經開始初現端倪。
結語:
戰略規劃對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指導作用。同時,戰略規劃也是一個管理過程,在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按照“適者生存”的法則,誰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誰就能生存和發展;反之,則將被淘汰。
作者簡介
耿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