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罰!新規實施下三個月5家化妝品企業被罰超過175萬元
隨著國內化妝品監管政策一一頒布,多個美妝品牌被罰,據統計今年5家美妝企業共發生6起行政處罰案件,罰款金額共計超過175萬元。
如此高頻次、大力度的處罰,堪稱“史上最嚴”,而這無疑是給全行業敲響了一記警鐘。
漢高股份再被罰,連續三次被整改
近日,據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信息,漢高股份有限公司因“生產未取得批準文號的特殊用途化妝品”,被沒收違法所得11.06萬元,并處三倍罰款33.18萬元。
其主要原因為某款施華蔻斐絲麗染發霜初檢與復檢均檢出成分與批件所示原料成分不一致。
因為漢高股份的違規行為發生在2021年1月1日《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施行前,所以違反了《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十條第一款“生產特殊用途的化妝品,必須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取得批準文號后方可生產”的規定,構成生產未取得批準文號的特殊用途化妝品的行為。
處罰單位表示,鑒于涉案染發產品檢出的物質均屬于化妝品準用染發劑,且均在允許使用的安全用量以內,未造成危害后果;且案發后,漢高股份已主動召回了大部分產品。
故綜合考量,做出沒收上述違法產品合計69058盒,沒收違法所得 11.06萬元,并處違法所得3倍罰款33.18萬元。
據了解,這不是施華蔻第一次被罰。作為知名美發化妝品品牌,據各地市監局公告,近年來施華蔻多款產品多次被抽檢出不合格。比如,2021年1月20日,一批次標示產品名稱為“施華蔻怡然染發霜2.0”的產品被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抽檢出不合格。1月29日,同批次同名稱產品又被四川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抽檢出同樣不合格項目。
與此同時,這也并非是漢高第一次領罰單。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自2016年至今,漢高遭遇過四次行政處罰。2019年12月,漢高就曾因“生產未取得批準文號的特殊用途化妝品”被罰。且截至目前,涉事產品仍在某電商平臺出售。
國際巨頭們迎來“史上最嚴監管”
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成為拉動各國際美妝巨頭業績的重要引擎。然而,今年以來,部分國際美妝企業卻頻頻在中國市場“栽跟頭”。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5—8月,就要5家美妝企業共發生6起行政處罰案件,罰款金額共計超過175萬元。這些公司是各美妝集團旗下子公司,經營集團旗下多個品牌旗艦店。
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國際巨頭們在同一時期內如此高密度受到行政處罰,此前很少見。”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雅詩蘭黛、歐萊雅等多家美妝巨頭,于2019年及2020年分別吃下5張及4張罰單。而今年5-8月就超過了以往一年的總量。
從違法行為類型來看,涉及“虛假宣傳”是上述企業觸碰次數最多的一條法規“紅線”,今年6例罰單中有4例皆因此而受到行政處罰。
例如,科蒂商貿(上海)有限公司因其天貓店鋪“肌膚哲理官方旗艦店”的商品“肌膚哲理瓶中時光活肌修護精華液40ml自然哲理紅安瓶”詳情頁面中宣稱功效“損傷修復舒緩肌膚”,而科蒂(上海)未能提供該化妝品具有“損傷修復”功效的宣傳依據。因此,其涉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被罰款3萬元并被責令改正。
雅詩蘭黛(上海)商貿有限公司在天貓商城的兩款產品,曾在產品頁面中發布“4weeks改善痘印”“促進傷口好轉”等宣傳內容,被上海市靜安區市監局認為“構成了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違法行為”。
同時,絲芙蘭(上海)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在天貓美妝銷售的某款產品,其產品網頁上宣傳的防曬指數,被官方認定為“與實際的防曬指數不符、產品宣傳中的成分與產品實物標簽不符”。
此外,生產未取得批準文號的特殊用途化妝品、違反廣告法等也是上述巨頭們以往吃下罰單的部分原因。
伴隨新規出臺監管會日趨嚴格
今年以來,國際巨頭為何屢屢收到來自中國的罰單?綜合多位業內人士觀點,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其一,監管部門執行力度加強。
伴隨著《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及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臺與實施,化妝品行業監管會日趨嚴格,同時也將加大了對化妝品行業監管的執行力度。
“以前國家部門對美妝企業的違法行為管理比較松散,有時會查而不管。但現在一經發現違法行為,就會予以嚴重打擊。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扼制住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某進口品代理商認為,國家部門對化妝品行業的管理角色到位了。不過,他也表示,未來如果要按照藥品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化妝品的話,美妝企業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其二,國際巨頭知名度高、是重點監管對象,能起到警示作用。
“美妝巨頭旗下品牌較多,所涉及到的消費者范圍更廣,消費者的關注度也相對更高,所以會成為國家相關部門的重點監管對象。”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巨頭作為行業的領軍者,會為整個行業帶來一定的警示意義。
故化妝品國際巨頭在不斷加碼中國市場的同時,要遵守行業規矩,不然將會收到相關部門的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