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成分的化妝品真的安全嗎?
日前,在化妝品領域,崇尚綠色天然、追求功效已成為一種趨勢,消費者對功效性植物原料寄予厚望,植物原料已然成為化妝品領域的研究開發熱點。從已上市化妝品的全成分標識看,大部分產品都添加了來源于植物的成分,尤其是護膚類、護發類、身體護理類產品。為迎合市場需求,有廠家借用植物成分的功能宣稱產品作用溫和、安全性高,以提高市場占有率。那么,“純植物”化妝品是否存在?植物成分真的安全、無刺激嗎?“純天然”的宣稱是否規范?“零添加”化妝品又是什么?本文將為大家釋疑解惑。
存在“純植物”化妝品嗎?
在法規層面,在我國上市的化妝品分為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兩類,并沒有植物化妝品的概念。宣稱“植物化妝品”的產品,大多是配方中添加了一些直接來源于植物的成分,包括植物提取物、植物液汁、植物油等,由于植物提取物具有難以掩蓋的顏色和氣味,因此通常添加量很少,被業內稱為概念性原料。
但從已獲準上市化妝品的配方組成來看,的確存在“純植物”化妝品。所謂“純植物”化妝品,是指配方所有組分均直接來源于植物成分,如某植物油、某植物精油等。不過此類產品數量少之又少,且植物精油極易揮發,植物脂肪油易氧化變質,故此類化妝品保存期相對很短。
在了解化妝品相關信息時,查看產品包裝上的全成分標識是非常有必要的。若化妝品除了含有直接來源于植物的成分外,還含有其他成分,如溶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等,都不能稱其為“純植物”化妝品。
植物成分一定安全、無刺激嗎?
如今全球化妝品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倡導綠色、環保和安全,并追求功效,因此,以作用溫和又具有一定功效的植物提取物類成分作為天然添加劑應用于化妝品中已成為新產品開發的熱點。《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及相關配套規章文件的出臺,為植物類原料的創新應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在關注植物類原料功效性的同時,其安全性也不容忽視。
在我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中,禁用的植物組分有98種,如半夏、細辛、白芷、補骨脂、千里光等;文獻研究證明,會引起接觸性皮炎的植物有水仙、麝香、石竹、蒼耳子等,會引起日光性皮炎的植物有無花果、防風、小茴香、旱芹、蕓香、毛茛、龍牙草等。當然,盡管使用這些植物成分可能帶來化妝品安全風險,但其風險與所含化學成分種類及用量有直接關系,如何控制風險是化妝品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如歐盟SCCS評估茶樹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在駐留類產品中的含量不得超過2mg/kg,在淋洗類產品中的含量不得超過10mg/kg。日前,依據歐盟SCCS的評估結論“使用含有萬壽菊花提取物及花油成分的化妝品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風險”,歐盟委員會規定萬壽菊花提取物和萬壽菊花花油在化妝品中禁用,并將上述兩種成分添加到化妝品法規(EC)No1223/2009附錄Ⅱ禁用物質清單中。
由此可見,天然并不等于安全,植物成分依然可能導致風險。由于人群的個體差異性,植物中所含的某些化學成分可能對一部分人群安全,對另一部分人則有過敏風險。因此,在購買化妝品時,應留意產品包裝上的過敏原成分信息,以防過敏。
隨著《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實施,以及化妝品功效、標簽等相關配套文件的出臺,植物原料的概念性添加會逐步向體現其功能性轉化,使植物原料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零添加”化妝品靠譜嗎?
實際上,常見的化妝品“零添加”宣稱只是宣傳噱頭而已,其概念不清,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化妝品配方成分本身都是添加物,不添加任何物質也不可能形成產品。
目前,市場上所謂化妝品“零添加”的宣稱,通常是指化妝品中沒有人為添加防腐劑、化學香精、人工色素、礦物油、表面活性劑等添加劑。實際上,按照《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要求及其他相關法規標準的限定條件使用這些成分,不存在安全問題。“零添加”反而可能帶來安全性問題,也未必比其他化妝品更有效。
以防腐劑為例,化妝品中含有較多的油脂、膠質、多元醇、蛋白質和水分等,為微生物生長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化妝品在生產、包裝、使用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因此,化妝品中通常會添加防腐劑以保護產品,即使宣稱不使用防腐劑的產品,也會添加一些具有防腐作用的其他成分用以保護產品,使之免受微生物污染,延長產品的貨架期和使用壽命,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此外,為了保證化妝品原料質量,生產商也經常會在原料中添加微量穩定劑、防腐劑、抗氧劑等,這些添加劑都會被帶入到化妝品成品中。可見,化妝品“零添加”的宣稱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