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跨境電商第一股”——洋蔥集團上市疑云
5月7日晚,洋蔥Omall的母公司洋蔥集團登陸美股,被稱為美股“跨境電商第一股”。
從成立到上市的六年時間里,這家一路走來始終遭受質疑的公司還是成功登上了美利堅的風云舞臺,開啟了割老美韭菜之路。
公開信息顯示,洋蔥集團創立于2015年,旗下擁有洋蔥OMALL、洋桃跨境供應鏈、洋貨百科YOUNGBKOR三大業務模塊。
其中,洋蔥Omal是洋蔥集團的主要“搖錢樹”。根據招股書上的一組數據即可說明:洋蔥集團2018年至2020年,GMV分別為24.5億元、38.4億元、44.3億元,而同時期,洋蔥Omall銷售產品產生的GMV分別為20.7億元、35.3億元、40.2億元。
說起洋蔥集團的“傳奇”經歷,還要從其創始人說起。
01上市公司CEO,曾賣假藥被判刑
從洋蔥集團公布的股權結構來看,洋蔥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淙是大股東,在IPO前,李淙持股62.9%,IPO后,李淙持有洋蔥集團5351640股,持股比例為54.9%,擁有91.7%的投票權。
作為公司的主要決策人,李淙身上卻有一段黑歷史。
2015年6月,李淙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進口了一批與某進出口展會有關的奶粉、食品補充劑和自用藥品,但被認為是假藥。因此,李淙曾被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3000元。
對此,李淙表示不服判決并提出上訴。
李淙申訴提出:“1、涉案藥品用于展示、體驗,沒有銷售的主觀故意,行為不構成銷售假藥罪。2、原判將涉案藥品認定為假藥,適用法律不當。3、有新證據證明原判確有錯誤。請求再審改判無罪。”
然而,根據裁判文書網案號“(2019)粵刑申465號”顯示,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駁回了李淙的上訴,“你購回涉案藥品,除作展示外,余量計劃銷售到市場。從涉案藥品的數量來看,也超出了正常展示所需要的數量。故原判認定你具有銷售假藥的故意,構成銷售假藥罪并無不當。”
企查查信息顯示,2020年4月13日,李淙因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被廣州市花都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罰款3000元。
自此,洋蔥集團創始人曾賣假藥被判刑,這段黑歷史就注定要跟著李淙一生,而今公司上市,眾人的目光自然又要聚焦在創始人身上,這段歷史也免不了被翻出來鞭尸。
02平臺因假貨遭罰,被列為不建議下單
除了創始人被罰,洋蔥集團也曾因假貨問題遭到行政處罰。
2017年2月,因銷售假冒偽劣的化妝品,廣州市天河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廣州洋蔥時尚集團有限公司做出責令停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處以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的行政處罰。
而在此之前,洋蔥集團對外宣稱“上線以來沒有一例假貨”。不僅啪啪打了臉,還被政府部門蓋了章封了印,從此之后,洋蔥集團沒有假貨就成了笑話。
在各大投訴平臺上,對于洋蔥集團旗下洋蔥Omall的投訴不斷,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O’MALL的投訴就有330條,其中已回復的有324條,已完成處理的有249條,滿意度為三顆星(滿星五顆星)。
而國內另一家投訴平臺“電訴寶”數據顯示,洋蔥集團從2019年9月至2020年全年的各季度及年度消費評級中,均評為“不建議下單”或“謹慎下單”。
美商社大致瀏覽了消費者投訴的內容,投訴中有虛假宣傳、客服電話打不通、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等等五花八門,其中重災區則是來自洋蔥Omall服務商或店主的投訴。
“服務商”和“店主”為洋蔥Omall對其平臺上的會員的一種叫法。在投訴平臺上,這些“服務商”和“店主”紛紛申討稱,被忽悠成為洋蔥Omall的服務商/店主后發現這一切都是騙局,根本不像宣傳的那樣賺錢,并且不簽合同就不給退加盟費。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03模式涉嫌傳銷,拉人頭賺錢遭投訴
美商社注意到,這些曾經相信能夠在洋蔥Omall上賺錢的消費者們,曾經都被類似的宣傳“洗腦”:有許多人通過OMALL平臺賺到了錢,個別人的累計純收入能高達上百萬。
然而,在花費上千元甚至上萬元加盟后,這些消費者才意識到被騙。
5月8日,一位自稱“服務商”的用戶投訴稱,“我是2018年交了20000萬成為洋蔥服務商,當時公司就說店主利潤不高,做服務商利潤更好,更能賺錢,于是我成了服務商,我做了兩年的服務商,進去了才知道,賣貨根本賺不了錢,必須要拉人頭,要讓人交1000開店我可以賺400,交兩萬成為服務商我可以賺4000,服務商上面有副總,副總上面有總經理,總經理上面還有集團公司,所有的級別都在加盟費上提取利潤,這其實就是變相拉人頭賺錢,現在很多產品也不派送我所在城市。”
該用戶還表示,“我因為不會忽悠親人朋友,兩年多了,我成本只賺了3000左右回來,所以現在我要求集團退回我的加盟費。”
實際上,洋蔥Omall拉人頭賺錢的模式曾引發大量質疑,不少人認為這種模式就是傳銷。
公開資料顯示,洋蔥Omall作為集團重要的業務板塊,洋蔥集團將其定位為社交電商。
洋蔥Omall所謂的社交電商,實際上僅停留在邀請好友并建立上下級關系之上。根據洋蔥Omall的宣傳,消費者可繳納1000元申請成為“店主”,”店主“購買自用或將平臺商品分享后吸引人購買可獲得17%―21%的利潤。
而成為“服務商”,則要繳納10000元的費用。“服務商”是“店主”的上級,不僅能享受自營店鋪的利潤,還能享受下線”店主“店鋪的部分利潤,以及招募店主和服務商的招募獎勵。
據洋蔥集團招股書介紹,“服務商”最初最多只能邀請40個人成為“店主”,滿額之后,還可向平臺“支付小額費用”來增加配額。
這種模式,也被洋蔥集團稱之為KOC模式。實際上,這種KOC模式的本質就是與其他所謂的“社交電商”相同,都是利用拉人頭、形成上下級關系并瓜分下線紅利的類傳銷模式。
一位洋蔥Omall“店主”稱,“2021.3.1日加盟成為了洋蔥服務商,后面我的上級服務商就拉我進了很多微信群進去學習洗腦,要想賺錢就只能不斷的發展下線及發展服務商才能快速回本。一個電商購物平臺為什么要加盟費那么貴呢,其實都是靠拉人頭賺錢啊,賣貨不是第一位,拉人加盟才是第一位。我是一個寶媽,沒有什么經濟來源,這個加盟的1萬元還是我借錢來加盟的,之前勸我加盟的上級服務商,跟我說什么很快回本啊,輕松賺錢啊,都是騙人,叫我整天發朋友圈啊,可是買的人并沒有,都是我自己買的。賣貨回本難度系數極大。”
美商社注意到,上市首日洋蔥集團開盤報11.37美元,較之發行價格上漲56.8%,并觸發熔斷,隨后大幅下跌,再度觸發熔斷,截至當日收盤,洋蔥跌3.45%,報7美元/股,市值6.4億美元。
這樣一家公司即便上了市,事實證明資本也會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