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經濟”持續升溫:老年人開啟消費新風尚,養老產業有待深度掘金
“我媽媽退休后的生活比我這‘上班族’還要忙碌充實,白天有書法、畫畫興趣班,晚上追直播‘買買買’,還會不定期跟其他阿姨們約個下午茶和出游。”近日,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張迎(化名)告訴記者,她的母親在退休后找到了新的興趣愛好,活出了另一種精彩。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當下很多老年人正在改變“重積蓄,輕消費”、“重子女,輕自己”的觀念,轉向更注重自我生活品質的提升,“銀發經濟”已悄然升溫。
1
“銀發經濟”多領域“開花”
“現在我們這邊很多區都開設了老年大學,課程設置種類多樣,例如有書法、國畫、棋牌、樂器、英語、保健等,極大地豐富了我們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的陳志新(化名)告訴記者,目前他已在家附近的老年大學學習了近2年,學費實惠,每門課程全年400元到500元不等,個別課程名額有限且非常搶手,還得提前“下手”。
除了“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在休閑旅游方面也毫不含糊。攜程旅游數據顯示,2020年跨省游恢復以來,50后、60后度假人群占比高達35%。他們看重舒適度和性價比,會根據產品等級、價格、旅行社品牌、銷量來綜合考量,看重直飛、高星級酒店、無購物無自費等。攜程“爸媽放心游”項目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從一開始主打‘舒適輕松’,到強調‘安全和服務’,再到今天,我們的客人對于玩法、社交、精神需求又提出了新要求,老年人對旅行的需求不斷革新,攜程產品也在迭代。”
一家主打出境游業務的旅行社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受疫情影響,從去年開始我們啟動了國內游業務,由于比較看好老年群體這一消費市場,旅行社近期開發了‘夕陽紅’跟團游相關產品,目前正在摸索完善中。”
“會享受”“新潮”等詞語如今已成了部分老年一族的標簽。今年73歲的黃先生是一名旅游愛好者,也是一名攝影和視頻剪輯“達人”。“每次出去旅行或者和老朋友們聚會,我都喜歡拍大量的照片或錄制視頻,然后將其制作成視頻相冊,分享到社交平臺,這也是一種記憶留存方式。”黃先生告訴記者,他周圍很多同齡朋友得知他的這項技能后,會時常請他幫忙制作電子相冊,甚至還有人想“拜師學藝”。
與此同時,家用健康醫療器械、智能化設備等適老化產品目前也十分火熱。此前,百度發布的《百度2021年貨搜索大數據》顯示,父母輩的年貨清單中出現了不少智能化、數字化的產品,例如,手機、電腦、智能音箱……父母已經悄悄開始了對家庭“智慧化”的改造。此外,百度搜索大數據顯示,手機、掃地機器人與智能音箱是90后關注最多的候選送禮禮物,其他入榜產品,如按摩椅、護膚品、泡腳桶,也基本與父母輩有關。
“伴隨著國內慢性病患病率越來越高、老齡化人群和亞健康狀態人群不斷擴大,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步增強,國家對于健康產業也有相關扶持政策,健康管理服務工作越來越受歡迎。”一家健康管理師培訓教育機構的老師告訴記者,自去年以來,報名健康管理師培訓課程的學員大幅增加,很多年輕學員看中其未來就業前景。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很多老人的消費熱情日益高漲,他們愛旅游、會攝影、能跳舞,對各類互聯網新潮應用不陌生,個性化與品質化消費大行其道,消費理念更加新潮,這些都在不斷打破人們對于傳統老年群體的固有印象,老年人正成為消費市場中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2
政策“加碼”養老產業潛力巨大
近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方面提到,“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
“我國養老產業和老人消費市場都蘊含著無限潛力,在老齡化日漸嚴重的當下與未來,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可謂正當其時,這既是順應老齡化趨勢的客觀需要,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拓展消費市場潛力、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付一夫表示。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超過21.2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老人、老年、養老”,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銀發經濟相關企業。其中,在注冊資本方面,約34.5%的銀發經濟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另有26.5%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小于100萬元。截至3月22日記者發稿,以工商登記為準,我國2021年已新增約9238家銀發經濟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期(5717家)增加3521家。
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3月22日,涉及“養老”相關(主營業務或經營范圍包含“養老”)的上市公司共有30家,涉及房地產、醫藥生物、公共事業、商業貿易等多個行業。
“伴隨著決策層對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愈發重視,相關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涉足養老產業的公司勢必會越來越多,考慮到我國養老產業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未來一定會有巨大的長期投資機會。”付一夫認為,養老產業涉及領域眾多,覆蓋面廣泛,從當前A股市場上涉及養老概念的公司來看,既有房地產與醫療保健行業,又有可選消費和金融保險行業,這些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
談及未來在發展養老產業方面還需如何發力,付一夫建議:
第一,應強化頂層設計,構建養老產業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相關的養老產業制度規范,著力提高養老產業政策實施上的精準性;
第二,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快推動養老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放寬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的準入條件,真正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養老市場發展體系;
第三,要加強養老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養老產業的市場細分和老齡群體消費需求的深度挖掘,通過不斷的創新和完善,為整個老年群體提供多層次、高品質、專業化的產品與服務;
第四,應加強宣傳,借助各種媒體渠道來向社會傳遞新的養老理念,引導老年人轉變思想觀念,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切實讓老年人真正感受到好處,從而能夠認同并接受養老產業。
3
嚴防“銀發經濟”變成“銀發陷阱”
近日,有媒體報道,隨著消費能力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不再拘泥于傳統,越來越多“銀發族”走進美容院,享受身體調理和面部護理帶來的全新體驗,60、70歲以上老年人逐漸成為美容院消費新主體。
中老年群體成為美容機構的消費新主體,一方面體現了老年人審美觀念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出以“養”為主、以“享”為輔的“銀發經濟”新形態。老年人在享受美容服務的過程中通過與服務人員交流,可以很好地紓解孤獨感和焦慮感,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我們也應當看到,隨著老年人群體這一消費市場的擴大,美容行業亂象也有冒頭之勢。
2021年3月,有報道稱,上海一位70多歲的老人,在三年左右的時間里,在一家美容美發機構,消費了高達200多萬元,其中某一天就消費了40多萬元。此事被曝光后,引發了輿論軒然大波,最終商家把預付卡里沒有消費完的98萬元予以退回。
對老年消費者而言,面對商家的各種套路,他們更容易上當受騙。因此要保護老年消費市場、促進“銀發經濟”的健康發展,避免老年人掉入各種“銀發陷阱”才是關鍵。
就美容消費而言,老年消費者在選擇美容院的時候應保持理性,謹慎對待預付式美容消費;選擇正規的、專業的美容機構,購買使用正規的美容產品;一旦出現身體不適,應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不要輕信美容機構。
從更大層面來看,相關部門也應對老年消費行業和市場加強監管與引導,規范老年服務市場秩序,守住“銀發經濟”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