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萬!又一家化妝品店銷售違規產品被罰
導讀在《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施行后,有關部門頻頻開出大罰單,加大的處罰力度再次給行業敲響警鐘。
近日,遼寧省大連市市場監管局公布消費維權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一則對化妝品經營店的違法處罰額高達32萬元,引起了美妝行業內的注意。這是自2021年《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施行以來,又一起因為銷售違規化妝品被罰的案例。
2021年1月,因接到消費者微信舉報,大連市某商廈化妝品經營店銷售沒有中文標簽的進口化妝品,大連市市場監管部門執法人員通過舉報人提供的線索進行現場監督檢查。
記者注意到,在官方通報中,該化妝品經營店擺放銷售的進口化妝品無中文標簽,店鋪經營者現場無法提供產品相關的注冊、備案材料,產品涉嫌未經注冊、備案,執法人員當場對店鋪經營的所有無中文標簽化妝品實施了扣押的行政強制措施。
有美妝行業人士告訴《化妝品財經在線》記者,進口化妝品無中文標簽,在業內也叫非一般貿易商品,區別于正規貿易商品。“該類商品要么是假貨,要么是品牌方的真品,但不是正規的渠道進貨。進入市場無非也就是幾種渠道,一是非法走私,二是代購進來的,逃避了關稅。”該人士表示。
執法部門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依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六十一條第一款第(五)項、第六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對涉案門店進行了處罰,總共沒收違法經營的化妝品251款759盒(瓶),并處罰款322922元的行政處罰。
上述人士認為,從處罰的金額32萬元來看,涉案的產品的金額大約在10萬元左右,因為按照新的監管條例,是處以金額3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他表示,這些處罰都是有法可依的,而頻頻開出的罰單,將讓相關企業“警醒”過來,對市場來說是好事。
事實上,記者走訪市場時看到,對一些不具備正規資質的進口產品,渠道商大多是排斥的。雖然這些產品一時能為店鋪引流,或者帶來不錯的銷量利潤,對于重口碑的店鋪而言,還是會謹慎選擇。但其中也不乏鋌而走險者,抱以僥幸心理,引進不正規品牌,最后除了承擔高額的罰款,還給店鋪帶來了“賣假貨”的污點。
此次,高額罰款無疑再次給行業提了個醒,化妝品市場需要每一位從業者的守法經營。罰款不是目的,規范進口品市場的行業亂象,才是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