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小雪養生: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小雪,冬季第2個節氣,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此時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雪)量漸增。
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書中提出了冬三月的養生規律。從立冬到大寒節氣結束稱之為冬三月。“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在此基礎上,醫學專家依據臨床經驗總結提出:五臟六腑之所喜即養生之所需,五臟六腑之所惡即養生之所忌。
科學食補 飲食養生調氣郁
小雪時節陰晦的天氣常使人心生郁悶,此時氣郁在胸,食補可選用具有理氣解郁、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雜糧類的如大麥、蕎麥、高粱,蔬菜可以多吃刀豆、蘑菇、蘿卜、洋蔥、絲瓜等,水果適合吃柑橘,其中蔬菜中的蘿卜是較為理想的順氣藥。此外,小雪時節,要常食菠菜、獼猴桃、橘子、黃豆和深綠色的蔬菜,因為這些食物中都含有葉酸,可以幫助緩解抑郁。
適當運動,行為養生氣血暢
中醫認為人的宗氣振奮,營衛暢通,元氣充沛,就能夠神氣十足地健康生活。運動恰是一個不錯的養生途徑。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有形式各異的民間健身方法,如踢毽球、蕩秋千、跳繩等,也有自成套路的系統健身法。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暢達經絡,疏通氣血。氣血通暢,方能情志暢達,不為外物所煩擾。
調養精神 心理養生重養神
冬季養生,養形重要,養神更重要。養神,指通過調節精神、情志、心理和怡情養性等多種手段,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志向情操,超凡脫俗、樂觀豁達的處事態度,節制私欲調和喜怒的自我調節能力等。保持神氣清靜,可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以協調發展。心主神明,養神中以保持良好的、穩定的心態最為關鍵。平日可根據個人喜好和條件,培養一種或幾種情趣或愛好,如養花垂釣、琴棋書畫、吟詩作賦等均可使人進入一種專心致志的忘我境界,使需要宣泄的情緒得到較好調節,從而達到“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的效果。
另外,小雪養生還需做好這三樣保暖措施。
溫水泡腳,補養腎氣
小雪時節,天氣降到零下,很多人容易出現四肢怕冷、乏力的情況,使氣血通暢有助冬季養生。所以此時節,要用溫水泡腳,溫補腎陽。我們雙足上的在編穴位有66個,約占全身穴位的1/10。將雙足泡在熱水中,可以促進全身的經絡和血脈暢通,改善冬天手足冰冷的癥狀。泡腳以15分鐘為宜,貴在堅持。腎開竅于耳,在泡腳的同時,可以把耳朵搓熱,來補養腎氣。
室外活動不可起太早
老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也要適度鍛煉,室外活動的時間需要有所注意和調整。一方面要早睡晚起,不要太早出去鍛煉,等太陽升起,人的整個身體都蘇醒過來之后,再外出鍛煉。冬天經常有霧霾天氣,要盡量減少室外運動,減少外出活動時間。
注意頭部頸部保暖
冬天最重要的,還是防寒保暖。人的全身被衣物包裹,頭頸反而是散熱最多的地方,而頭部、頸部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在寒冷的天氣里要特別注意頭部和頸部的保暖,出門帶好帽子、圍巾等保暖產品。
和治友德以“弘揚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健康”為使命,經過不斷摸索與創新,結合西方營養學和中醫養生理念,以現代生命科學成果為依據,建立了“飲食養生、行為養生、心理養生”三大養生學說,幫助人們通過三大養生收獲健康。
飲食養生:通過飲食的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行為養生:通過有目的的行為而達到養生的效果
心理養生:通過心理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2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