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極: 高原上的幼兒園
從青海省日月山往西20公里,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穿過牦牛和綿羊群,能看到幾間平房,這個地圖沒有標注的地方叫黑科村幼兒園,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
▲ 黑科村幼兒園的孩子大多來自藏區牧民家庭,最遠的住在離幼兒園12公里以外
牧羊地上建起的學校
黑科村共280戶人家,均以放牧為生,其中貧困戶占14.6%。十多年前,現任園長索南尖措的父親免費出借自己放牧的土地,建起村里第一所學校,在2012年,改辦為如今的黑科村幼兒園。
▲ 索南尖措園長(右)雖然沒有讀過書,但他明白,孩子們非常需要學前教育
黑科村幼兒園共有38個孩子,但除園長和炊事阿姨外,整個幼兒園能上課的只有兩個老師。
幼兒園里沒有自來水,園長和老師每天要去接山上引流下來的山泉,煮沸裝起來給孩子們喝,課室的桌椅也是園長和老師們自己鋸木頭做的。索南尖措沒讀過書,他希望有高學歷的人來當園長,但現實是,園長這個職位沒有任何補貼和薪資,很難吸引其他人來無償付出。
▲ 索南尖措園長引山泉水供幼兒園使用
▲ 孩子們用蓄水罐里的水洗手
挨家挨戶敲門,勸牧民送孩子來讀書
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天氣好壞和距離成為影響到孩子上學的不可抗因素。很多牧民會選擇不讓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只在6歲需要讀大班的時候再把孩子送進學校。“只上大班的孩子和從小班讀上來的孩子差距特別大。”黑科村幼兒園的周毛措老師表示,“如果是小班讀上來的孩子,能很順暢地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讀大班的有時候你在講什么他都聽不懂。”
雖然園長沒有讀過書,但是他非常明白,孩子們需要學前教育。這些年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視,也有更多人開始看到草原外的世界。索南尖措從那時開始知道,孩子如果連普通話都不會說,以后就會像自己這輩人一樣,在社會上遇到巨大交流障礙。而這種交流障礙,也是導致黑科村經濟條件落后的原因之一。
遇到不愿意送孩子來上學的家庭,園長和老師就去一家一戶地敲門,做心理疏導。黑科村的村民們住得分散,家與家之間至少相距2到3公里,光是上門,就費去他們很多時間。
▲ 讓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是園長和老師最大的心愿
有時候放學了,牧民放牧沒時間來接孩子,也只能由校長將孩子們送回去,最遠的家庭在12公里以外,要翻過一個個山頭。
從“聽不懂”到“想當警察”
“以前教學器具很少,玩具幾乎沒有,每天有一半的時間都是課外活動。”周毛措老師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畢業后就來到這里任教,已經是第4個年頭,她很清楚這些孩子的不同,“很少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很封閉,很害羞,甚至有點自卑。”
▲ 周毛措老師
2018年6月,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攜手思利及人公益基金會走進黑科村幼兒園,帶來了嶄新的圖書、書架、書桌、玩具和文體用品,手把手搭起一座愛心圖書室。
▲2018年無限極捐贈了愛心圖書室
▲ 黑科村幼兒園的孩子們閱讀繪本
無限極志愿者趙香蘭和王輝杰參與了“愛心圖書室”的建設,今年再次來到學校,她們感受到了很大的變化:“上次來書架上就零零散散幾本書,我們和孩子講話彼此聽不太懂。這幾年幼兒園環境的改善,在孩子們身上有直接體現,現在的孩子變得好活潑呀,我們一來都抓著我們不放。”
▲ 無限極志愿者談孩子們的變化
6歲的切羊多杰是幼兒園大班的班長,他從小班就開始在黑科村幼兒園就讀,三年過去了,他成為幼兒園里為數不多能用普通話流利交流的孩子。2018年“愛心圖書室”建成后,他每天都會花很多的時間在看書上,看里面的畫,聽老師講故事,再慢慢學上面的漢字。聊到未來想做什么的時候,多杰回答的很干脆:“警察!可威風嘞!”
▲ 身穿傳統藏族服飾的切羊多杰
隨著政府教育扶貧資助政策的施行,孩子們無需再交付學前三年的保育教育費和學前一年的生活費,同時擁有了相對完善的教育設施,加之愛心企業幫扶行動的展開,黑科村幼兒園爭取到了更多發展的機會,學生人數從初建時的20個增加至38個。
愛心圖書室不僅是幼兒園里的第一個圖書室,也是村里的第一個文化設施。對于牧民園長和他的38個孩子來說,愛心圖書室的意義不止是多了幾本書那么簡單,更是孩子們與外界溝通的一扇窗戶。祝愿他們透過這扇窗,看到更遠、更美好的新世界和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