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份《中國社交電商合規研究報告》發布 或將成為杭州社交電商的一盞“明燈”
花生日記曾因“涉嫌傳銷”被沒收違法所得7306.58萬元
商報訊 (記者 祝云燕) 得益于“肥沃”的土壤,杭州的社交電商發展得極富生命力。不僅社交電商第一股云集誕生在杭州,還涌現出斑馬會員、貝店、粉象生活等大批頭部社交電商平臺。不僅如此,去年收到“史上最大罰單”、被沒收違法所得7306.58萬元的花生日記也把“分身”落戶在錢江智慧城。
然而,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社交電商,還伴隨著涉嫌傳銷、拉人頭等各種負面聲音。一邊是巨大機會,一邊是法律紅線,通過社交裂變成功收割新流量的社交電商該如何破局?
近日,互聯網企業創建無傳銷網絡平臺座談會在京召開,會上網經社重磅發布國內首份《中國社交電商合規研究報告》,“以案說法”探究社交電商運營模式的合規性、通過對行業發展現狀解讀分析發展痛點與機遇等,為社交電商更好地發展提供參考。該報告能成為杭州社交電商走向新起點的一盞“明燈”嗎?
會員分銷類電商發展“迷霧重重” 業內人士:這是一個積極信號
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2019年我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達20605.5億元,較2018年的12000億元同比增長71.71%。而目前社交電商市場的主流平臺包括拼購類的拼多多、京東拼購;會員分銷類的云集、愛庫存、斑馬會員、貝店;社區團購類的考拉精選、年糕媽媽;內容直播類的小紅書、抖音電商;導購類的返利網、什么值得買(300785);工具類的有贊、微盟等。
在這些分類中,由于野蠻生長、層級不清,導致良莠不齊,會員分銷類社交電商頻頻遭到涉嫌傳銷爭議與質疑,主要原因是商業模式要徹底與傳銷切割干凈很難。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蒙慧欣表示:“受微商影響,多級分銷成為多數平臺標配,盡管會員分銷類社交電商普遍在分銷機制上進行更為合規化的改造,尚不會觸碰法律界限,但卻也埋下不少隱患。”
比如今年以來,“涉傳”風險仍然伴隨著社交電商行業。從某社交電商涉嫌傳銷被法院凍結3000萬元的消息引起關注,到微博某大V曝料貝店涉嫌傳銷被處3000萬元罰款,淘小鋪運營方廣州三帥六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及相關公司等因涉嫌傳銷被凍結4400多萬元,可以看出社交電商未來發展之路也是略顯“迷茫”。
那么這份報告的發布會有“明燈”作用嗎?記者詢問了貝店、斑馬會員、單創等多家杭州本土社交電商,但截至發稿均未得到回復。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這是一個積極信號,“2019年,企業、學者等多方面人士呼吁包容的同時,我們發現不同地區的監管部門對于社交電商是否涉傳的理解還是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因此一個更加明確、統一的監管標準是亟待加以明確的,這讓社交電商未來的路更加明晰”
社交電商合規發展仍有空間
平臺規范自身、部門更新完善立法
盡管路不好走,但社交電商巨大的市場機遇無法忽視。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股權高級合伙人黃偉表示:“雖然社交電商在法律政策上面臨風險,但是從趨勢來看,社交電商合規發展還是有空間的。”
首先是頭部社交電商的規范化運作,例如云集、貝店等社交電商已經上市或者謀求上市,并在規范化運營上做了很多的有益嘗試,對于后期進入行業的社交電商有很好的示范效應。其次社交電商在精準扶貧,促進就業方面展現了自己的價值,特別是在農產品的銷售上。
那么,行業又該如何健康防范?黃偉表示,一是堅決杜絕刑事風險,包括注意發展人員層級、注意自身行為的欺騙性發行電子幣、注意高風險活動的刑事合規性。二是注意防范行政風險,包括注意發放費用的方式是否會構成團隊計酬、注意投訴舉報的正確處理、注意與市場監管部門等執法機關的溝通。
最后,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吳旭華律師建議社交電商的經營者應當合規經營,其次,對傳銷行為的立法、執法予以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有關“傳銷行為”認定的立法、執法標準并不完善,應緊隨電商新業態的發展腳步,及時更新并完善。同時,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提倡各地區協作執法、聯防聯控,讓互聯網新業態能夠健康良好地發展。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2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