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丨社交電商,未來之路在哪里?
流量紅利見頂的大背景下,社交依然是激活流量的殺手锏。用戶獲取成本的不斷增高、運營推廣成本的不斷增加、用戶活力的持續降低等現象都在說明那個擁有流量就擁有全世界的時代已經過去。渠道下沉日漸成為主流,社交電商和社交新零售是突出代表。但伴隨著野蠻生長,社交電商模式同樣引起了許多爭議。一邊不斷興起風頭正勁,一邊屢受質疑涉嫌傳銷,社交電商到底路在何方?
社交媒體重塑
社交和電商的融合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形式的變化與嘗試,比如前幾年火爆一時的微商,到后來的拼多多、云集以及現在以分享為核心的社交電商APP從星星之火到如今燎原之勢。都是在當下盛行的社交媒體里人們通過朋友圈開始做自我生活分享、個性展示、自我推廣,而至圈子分享化的模式具備了營銷的基因。然而,因為微信的私密性和半開放性,信任度強,也使得社交電商在這個平臺的發展變得更迅猛。如果說微博電商走的還是網紅流量模式,那么微信電商的熟人分享和代理模式,顯然更適合普通人,門檻投入都不高,信譽度強,且銷售效果和利潤都不錯。
對于普通人來說,一部手機就可以創業不再是個夢,這個比淘寶開店還要方便很多,幾乎不需要學習,就可以投身其中,而因此帶來的回報卻非常不錯,很多人甚至因此逆襲,所以也成了不少人趨之若鶩的行業,從這個角度來說,社交電商還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而更多的問題其實并不是出在模式上,而是企業的經營選擇上。
創新與質疑并存
電商一開始誕生,大家也有非法經營的說法,網約車的誕生,則有黑車合法化的爭議,每個創新者其實都存在著行業既有規則相沖突的情況,這也成為了創新者風險把控和成本的投入的一大障礙。在雛形未定的局勢中,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與時俱進的立法管理帶領新型的商業模式往前邁出一大步的同時為社會經濟做推力,而不是用過往標簽式邏輯簡單粗暴一刀切。
社交電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相關法規滯后,行業缺乏監管。因其爆發式增長,監管制度不完善,尤其是與傳銷的邊界模糊,稍有不慎就會踩雷。所以大多數企業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謹言慎行,與監管部門密切溝通。
比如說《電商法》的出臺,就讓電商行業和微商行業都開始變得有法可依,從而也進入了正常發展的節奏。而如果在法律出臺之前,行業從業者就放棄了,那么可能也就不會有這種惠及大眾的創新了。
社交電商天生具有傳播性、營銷性和長尾的基因,再加上用戶情感溝通的推波助瀾,往往讓人會產生一種傳銷的誤解。但實際上,社交電商則是一個全新的商業形式,二者看似相似但還是有很多本質差距,被很多消費者誤解。比如說,傳銷的產品一般是單一而且高價的,很多都是保健品、化妝品這樣的單一高利潤品類。而社交電商APP的產品目前都非常豐富,而且價格優惠,更多是日常消費產品,在產品特征上,就有非常大的區別。
法律仍需與時俱進
社交電商的本質依然是利用社交流量創造價值,而并非牟取不當利益。只要你愿意去認真推廣,讓更多人選擇這個平臺消費,你就可以給自己帶來收入,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獲,這樣的商業邏輯還是值得稱贊的。社交電商的經營實質與傳銷想要不勞而獲,侵害下級經濟利益獲取收益的做法肯定還是大相徑庭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管理部門也應該更深入的去調研一下這種新型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從業者的做法,從而能夠更深刻理解這種創新和趨勢,最終通過立法的方式,來促進這個雛形未定的新型行業的健康發展。而從社交電商的角度來說,社交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更低的獲客和宣傳成本,帶來更加低價和優惠的產品的。而更豐富的品類和更優惠的價格,讓消費者的消費頻次更高,逐漸會形成全新的購買習慣,讓商業模式變得更有想象空間和活力。這些其實都是科技帶來的行業升級。
社交電商還有更多可能性
社交電商分享的基因決定了它低成本、高效率的傳播屬性,社交賦能電商的模式將會是大勢所趨,且能帶動新零售行業發展有更多可能性。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扶持,政府也應該積極包容,宜疏不宜堵,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幫助社交電商企業更加規范的經營,讓社交電商創造更大社會價值,回報社會。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9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