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授人以漁到美力永續,玫琳凱助力女性發展
“這幾年我們注意到,中國女性對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渴求又有了更加多元的定義和更深層次的內涵。”張晶在發布會上說道,“在中國,玫琳凱通過向中國女性提供無門檻、易啟動的事業機會、目標靈活的事業發展規劃、以及完善的培訓體系和激勵機制,幫助她們實現自我發展。”
“一位女性可能會影響她的家庭,可能會影響到她的下一代”,談及為何從女性視角切入可持續發展戰略時,玫琳凱中國副總裁張晶認為,“中國女性的一個特色,就是普遍比較能吃苦耐勞,決心很強”。
圖/玫琳凱中國副總裁張晶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中國大陸女性人口總量達6.79億,占總人口的48.8%。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菊華撰文表示:“女性已然成為我國人才結構中的重要人才資源。”
龐大的人口基數下,關于女性發展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就業歧視”“行業限制”“發展空間”等等。如何最大化賦能女性,使之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1
被忽視的女性價值
坐落在云南省永仁縣的外普拉村有著數百年的歷史,鹽馬古道從其身旁經過,靜靜地凝視著這座國家級森林鄉村。2014年,外普拉村因集中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民居、街巷與彝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第十三批全國傳統村落名錄。
圖/國家級森林鄉村——外普拉村
但鹽馬古道早已成為歷史,外普拉村距鎮政府所在地28公里,距縣城47公里,道路多為土路,交通極為不便,且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十分單一,一度被列為國家深度貧困村。
在外界來到這里之前的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077元,烤煙是這個村落唯一的產業生態。礙于交通和地形的原因,這里的村民只能用牲畜駝著墊上防水塑料的竹籃,將灌溉烤煙的水一點一點運上山。
外普拉村的女人,是這場勞作過程中的核心之一 ,即使是在懷孕期間,也依然需要耕種。
生活的艱辛,使村里婦女被困在田間地頭的一方天地,或者囿于灶前屋后的生活瑣碎。“我們很少參與集體活動,更不用說歌舞了”,村民韓世瓊說道。
除了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在產業結構單一且以農耕為主的社會中,大山中的彝族女性在經濟基礎上,先天處于一種弱勢地位。
“她們會很害羞,也不大會講普通話”,玫琳凱中國副總裁張晶分享第一次見到韓世瓊的的感受,“她們不像大都市里的女性,可能沒有那么強的參與感。很多時候,她們只是像一個客體一樣存在那里”。
當然,她們自身也在尋求改變。一位村民透露,“前幾年我們村里的一些人集中在一起做了合作社,有不少作品”,但封閉的環境與閉塞的交通阻礙著彝族婦女對外界的感知,使之缺乏品牌意識與商業思維,導致這些作品如明珠蒙塵,很難得到理想狀態下的回報。
在城市里的一部分女性,也有著近乎相同的境遇。
“高中畢業后相親、結婚、生子,按部就班地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玫琳凱資深經銷商朱春燕曾經是一眾中小城市女性的代表,在家中承擔著兒媳、妻子、母親等角色,“唯獨不是我自己”。
沖突在一次爭吵中爆發,“有本事你出去賺錢養家!”丈夫的一句氣話,讓朱春燕突然意識到,獨立自主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有人也正在活成她希望的樣子。
在玫琳凱的官方抖音賬號上,有一系列名為“老爸比老媽小15歲是種什么體驗”的短視頻,故事中的媽媽,便是由玫琳凱明星經銷商梅敏女士親自演繹。
梅敏并不具有當下社會主流審美的大部分要素,但在視頻中,她卻有著更為引人矚目的氣質——活潑自信,睿智幽默。梅敏說,這是她自己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
“原本我已經不再相信愛情了,直到遇見了我的丈夫。從開始遲疑和不確定,到最后在一起,這當中真的要感謝玫琳凱。”系列視頻的最后,梅敏分享了自己的戀愛秘籍,是玫琳凱教會了她,女人最重要的是思維、格局和事業。
2
授人以漁的賦能手段
2017年,玫琳凱攜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在云南省永仁縣外普拉村啟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示范村”項目。
這并非三分鐘熱度,玫琳凱早在2001年便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合作,設立“玫琳凱女性創業基金”,通過提供免息循環貸款,支持貧困地區女性發展手工業、種植業、養殖業,培養女性的發展潛力。
從2001年至2019年底,“玫琳凱女性創業基金”項目已累計為20多個省份的8.2萬余名女性提供幫扶。2014年,該項目獲得聯合國婦女署授予的“年度女性發展貢獻獎”。
“在女性發展領域,玫琳凱(中國)已從過往近20年的工作中積累許多寶貴經驗”,張晶對經驗十分看重,因此,在玫琳凱的公益事業里,“授人以魚不如授以漁”這一先賢的智慧被奉為圭臬。
外普拉村也不例外,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一群以“竹籃背水”方式維持生計的婦女們,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彝族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村民韓世瓊說道。作為一位單親媽媽,韓世瓊是玫琳凱項目的受益者之一,同時也是火波若瑪(意為“月亮女兒”)藝術團團長。
在玫琳凱推動的培訓中,韓世瓊慢慢開始站在全村人面前介紹自己,“一次次的培訓,讓愛好歌舞的我產生了籌建文藝團的想法”。2017年,韓世瓊老公因車禍去世,而玫琳凱的到來,恰恰幫她重新確立了人生方向。
韓世瓊的蛻變只是諸多外普拉村女性逐漸獨立的一個縮影。“以前不會做別的,只會種烤煙”,村里的“勞模”夏雪芳說道,“現在經過培訓,我會做彝繡,家里養殖黑山羊,有100多頭,也養豬,同時我們還種芒果。”據悉,如今夏雪芳家8口人的年收入可達15萬,增長了三分之一。
從數據上我們能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從2017年到2019年,在短短3年時間里,永仁縣當地貧困發生率已經從28%下降至0.77%,年人均收入增長率達到11.2%。
數千公里外的朱春燕也在參加玫琳凱中勇敢蛻變,“事業的成功讓我在家族中的地位開始扎根,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與滿足感。”
外普拉村和“朱春燕們”的故事還在繼續,現在,外普拉村已經啟動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化旅程。從聞稻咖啡館、外普拉書院、一品一院示范村落,到外普拉示范街區、村歌計劃,再到招募鄉建合伙人,玫琳凱和外普拉村人民都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助力2020年脫貧攻堅。而“朱春燕們”開啟自己人生的事業之旅,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3
讓“美力”可持續
2020年8月6日,《玫琳凱2019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暨25周年特刊》在第十五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上發布。
在發布會上,玫琳凱宣布了全新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美力永續”,旨在豐富更多女性的生命,對未來的社會和環境產生積極影響。這是玫琳凱與主要利益相關方共同提出的理念,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這一理念的提出,是玫琳凱加入全球行動、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體現,標志著玫琳凱正在向更負責任、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深度轉型。
“這幾年我們注意到,中國女性對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渴求又有了更加多元的定義和更深層次的內涵。”張晶在發布會上說道,“在中國,玫琳凱通過向中國女性提供無門檻、易啟動的事業機會、目標靈活的事業發展規劃、以及完善的培訓體系和激勵機制,幫助她們實現自我發展。”
“豐富女性人生”是玫琳凱創立時的初衷,而這一初衷也恰恰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為女性而生、創女性之路。
1963年,為了推開當時向女性緊閉的商界大門,45歲的玫琳凱·艾施用5000美金的畢生積蓄創立了她的公司。
“57年來我們賣產品給女性,提供事業機會給女性,57年來的經歷使我們無比了解女性的需求”,張晶介紹道。
自2016年起,玫琳凱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參照,圍繞著女性議題,先后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搭建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指標體系,并在2019年底形成“授人以漁、啟人以志、煥發新生、守護自然”四個戰略板塊,推動“消除貧困”“性別平等”“優質教育”“良好健康與福祉”“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等可持續目標有效落地與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玫琳凱在公益項目上很重視合作,以保證自身公益行為的專業性和可持續性。如設立“玫琳凱春蕾教育基金”、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合作開展“快樂課桌”、“微笑百分百”公益項目;2019年,玫琳凱與壹基金“凈水計劃”開展合作,發起“每賣出1盒小暢益生菌,捐獻1元”的善因營銷活動等等。
在玫琳凱社會責任戰略中,項目的開發首先要對自身有明確的認知和判斷。社會是有專業分工的,專業的事應該交給專業的人,通過協作實現多贏。
“玫琳凱在贏得商業成功的同時,讓越來越多的女性實現自我綻放,并投入到對于家庭、社區、社會以及自然環境的熱愛當中“,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執行副秘書長王鳳佐評價道,“也希望中國會有越來越多像玫琳凱這樣有責任、有夢想、能夠乘風破浪的企業。”
圖/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執行副秘書長王鳳佐
電影《印度合伙人》中主人公有一段演講: “我一直相信,權勢之人,強壯之人,并不會讓國家強大。女人強壯,母親強壯,姐妹強壯,國家才會強大。”
張晶堅信,當你讓一位女性變得更加自信,讓她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時,你也在改變一個家庭,影響后世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