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業另一面|大批MCN倒在去帶貨的路上
轉型有轉型的尷尬。
王燁然在一家游戲創業公司的市場部工作,經常需要為公司挑選網紅大V進行品牌推廣投放。最近他明顯感覺到,接觸的MCN機構比以前更加積極了。
除了動輒分享行業報告以外,一部分曾經“高冷”MCN機構們也會主動找他問問需求。
“去年咨詢的時候,有些高冷MCN通常是只甩個刊例,不介紹號主也不會介紹案例。合作時,還會限制甲方的意見修改次數,處于‘瘋狂頂嘴’的狀態,很強勢。”
“可能,今年行情真的很差吧。”王燁然認為。
超過200家MCN公司有倒閉跡象
虧完五百萬以后,晴矢關閉了自己的短視頻MCN公司,那是今年的3月份,疫情還未明朗,公司成立不到一年的時候。
2019年上半年,晴矢通過朋友了解到幾個頭部MCN的營收情況,其中一個位于青島的頭部MCN機構有3億粉絲,每月廣告收入超過3000萬,單個粉絲平均每月產值0.1元。
晴矢覺得收入可觀,可以一做。于是,他賣掉了自己從2014年開始運營的幾個公眾號,其中一個叫做“筆稿”的賬號當時粉絲數已達200萬。
拿著賣掉公眾號的五百萬,晴矢開始All in 短視頻MCN創業。他的主要運營地是抖音,賬號是以小短劇內容為主的劇情號。
截止到2020年3月晴矢關閉MCN之時,他在抖音共孵化了12-15個賬號,賬號總粉絲數達到2700萬,其中最大的賬號粉絲量在200萬左右。
MCN創業初期,晴矢不僅參加過短視頻創業培訓課,自己也對當時市面上紅火的大號做了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通過劇情號進行漲粉,打造IP,然后接廣告,將粉絲變現。
晴矢大部分的賬號都遵循這條變現路徑。在去年10月份,他開始感到這條路或許有點走不通。這個時候后來被晴矢認為是最該“及時止損”的時候。
但當時,他所投入的成本已經超過200萬,而公司也還處于“投入階段”,沒有盈利。晴矢沒有停下,他最后估算,直到關停之時,他的MCN所有獲得的廣告收益沒有超過30萬。
持續性的入不敷出,且短時間內盈利增長無望是公司倒閉的直接原因。晴矢不是個例,國內最老牌的自媒體聯盟WeMedia集團副總裁方雨向界面新聞記者分享了一組數據,根據他對覆蓋頭腰尾多梯隊的300-400家MCN機構的微型調查,截止到2020年3月,其中有近200家MCN機構面臨倒閉或已經倒閉,比例超過了50%。
WeMedia主要業務為移動端營銷、自媒體孵化及經紀服務,2016年曾掛牌新三板上市(現已退市)。方雨本人經常為MCN機構與甲方進行對接。據方雨描述,在2019年10月由他主辦的一場自媒體大會中,他覺得,當時這些來參會的300余家MCN機構的生存狀態還很不錯,甚至還有很好的議價權。
方雨還記得,當時他幫助甲方去咨詢一家MCN機構的合作意向,這家MCN擁有數名數百萬粉絲博主。對方當時給他的回復是,“低于50萬預算的我們就不談了,品牌名字也可以發過來看看合不合適。”方雨對此印象很深,“當時他們的架子很大,完全不像一個乙方。”
但在今年2月份進行的調查中,方雨發現,很多MCN機構負責人已經很久沒有更新朋友圈,甚至即使是給對方介紹客戶,對方也會很久都不回復。“這很扯,這些都是業務轉型或者倒閉的跡象。“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多位MCN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自己最近面試了很多來自被其他MCN機構裁員的候選人。這些候選人大多是由于大環境不濟,業務調整,所在MCN被解散或者自己的部門被裁撤而失業。
多位MCN從業者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自己的MCN解散或自己被裁員的信息。其中一位網友表示,接到MCN解散消息前兩天,公司還在照常網絡會議討論新項目,自己還沒有去公司報道,突然就失業了。
一位資深MCN行業從業者曾對此下過預判,她稱,大批新MCN涌入市場,跟不上市場發展速度的老一批MCN,吃完平臺紅利沒有能力跟上市場發展速度,會倒閉的倒閉,裁員的裁員。
粗放時代的特征是大開大合,MCN的倒閉潮和加入潮在同時發生。克勞銳5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MCN機構數量已經超過2萬,較2018年漲幅達到300%,新增1.5萬,MCN行業似乎依然看起來很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