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鍵:中國直銷業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
今年上半年國家商務部出其不意的頒發了15張直銷牌照,整個直銷界都歡欣鼓舞,群情振奮;但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隨著拿牌直銷企業的增多,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卻越來越凸顯在大家面前,那就是中國直銷業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無論是人才的斷層,還是文化的斷層、教育的斷層,抑或直銷市場的斷層,一切,都讓此等尷尬持續發酵,中國直銷業正面臨史上最嚴峻挑戰。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筆者在危言聳聽,但事實就是如此!前段時間網上也有專家發表過類似的言論,故此筆者暫且放下別的不表,單就一個現象我想各位應該是有目共睹,也是我想與各位探討的,那就是現在各大直銷企業與準直銷企業之間人才缺失,斷層明顯。很多企業都是老的太老,已經不能適應當下時代發展需要,新的太新,無法擔當大任,管理人才的斷層與嚴重缺失已經在阻礙甚至是左右著未來直銷行業的發展方向。我想這一現象應該值得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行業專家、行業媒體以及直銷從業者的重視與深思了,只是,盡管事實勝過雄辯,但在這個拜金現象嚴重泛濫、金錢勝過一切的物質化時代,直銷業界相比傳統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家都急功近利,已經很少有人再去深層次的考慮與思量造成這種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的根源到底在哪,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解決這種矛盾,直銷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直銷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在互聯網+時代下的直銷到底是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了!
這是一個很寬泛的命題,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篇幅所限,筆者無法一一去做深入細致的剖析,筆者只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從幾個個案中談談自己的思考與看法。
筆者認為,首先是很多企業教育培訓跟不上,企業文化缺失,導致經銷商忠誠度不夠,留不住人。眾所周知,現在的直銷企業,公司實力都相當強大,產品也都大同小異,但為什么很多的外資直銷企業,其制度不如我們國內的很多內資直銷企業,但卻吸引很多人去做,別的公司很難挖走人不說,其業績還一直居高不下呢,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其企業文化做得好,經銷商覺得被尊重能學到東西,跟隨公司有未來。而我們國內的很多內資直銷企業往往都不重視經銷商的情感訴求,不知他們既要物質財富高度滿足,也要精神家園高度富足;很多的時候,我們國內的很多內資直銷企業往往都不知以文化吸引人,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他們只是在片面的追求業績,忽視教育培訓與企業文化的建立,以致經銷商忠誠度不夠,才留不住人。所以國內的內資直銷企業間一直存在的困擾與老問題就是人才的流動性大,很多的時候他們只得眼睜睜的看著老直銷員一批批的離開,但痛過之后其又不思悔改、不知總結,只是傻乎乎的又重新開始招聘培養新鮮血液,如此這般的惡性循環,使得不少的企業都疲于應對、苦不堪言。更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對直銷準入門檻的松動,大量直銷企業與準直銷企業的迅速崛起,又使得各家企業之間專業的高級管理人才也明顯供不應求,這時如果企業沒有自己獨到的競爭優勢,再加上培訓教育跟不上,就勢必造成經銷商與管理團隊被更好的企業所吸引,自然各家直銷企業之間也就出現了互挖墻腳的現象,甚至很多沒有拿到牌照的團隊都有可能整體被挖走,造成人才斷層的尷尬局面。
其次是很多年輕人都去從事容易產生奇跡與夢想的互聯網+行業,沒人來做直銷了。很多的時候,我們在直銷業界都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喟嘆,套用一下時下很熱門的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的一句臺詞,那就是人都到哪去了?是啊,人都到哪去了!在現今這種政府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互聯網+時代,直銷業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來從事直銷行業了。現在各家直銷公司團隊的主力軍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特別是最近幾年來,我們很危險的看到了一個很不好的苗頭在迅速擴散,那就是青年人的身影越來越少,直銷行業從業人員在明顯萎縮,很多80、90后都去做互聯網+行業或是微商了。因為對很多有文化、有知識、敢想敢闖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知道在國外直銷早就只是一種普通職業而不是什么機會行業,只是由于我們國內的不開放才造成國內直銷目前的這種虛假繁榮。所以,選來選去,比較來比較去,他們就會覺得在直銷公司干沒上升空間,沒職業前途,因為他們都知道自己不懂直銷不能從事管理崗位,只能從最底層的小經銷商做起,這樣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都會讓其難以承受不說,他們還會覺得很沒面子,也很難做,而現在的互聯網+行業就給了他們無限的可能與想象空間,所以愿意從事直銷業的年輕人就變得越來越稀少了。一方面急需人才,一方面無人可替,行業在呼喚新鮮血液的到來與填充,一種焦慮與迷茫的情緒開始在直銷業界蔓延。
再次就是老一輩不讓賢,很多中層骨干缺乏上位鍛煉的機會,他們要么就另起爐灶去操小產品盤或資金盤,要么就干脆改行做傳統行業老板,都改行轉型了。其實,細數直銷在中國的發展史,我們也就不難發現,早期的直銷在我國有一個野蠻生長的發展過程。彼時的直銷參與者都是膽子大,敢冒險,急于一夜暴富,敢于嘗試新鮮事物的開拓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與特定的歷史時期,信息的不對稱,市場的巨量空間,人們對財富攫取的無窮欲望,一切都使得這一新生事物發揮出巨大的無窮魅力。早期的那些第一批吃螃蟹的精英們都賺到了錢,后來隨著直銷逐漸被社會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認可后,很多人也就順理成章的都成為了各家直銷公司的操盤手或CEO。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發現很多早期的不少前輩由于文化水平太低,綜合素質與管理能力太差,早已就不能適應并勝任日新月異的直銷發展形勢的需要了。
這時,矛盾也就凸顯出來了,現在有的直銷企業與準直銷企業的管理層都是40后、50后廉頗老矣,有的根本就沒上過幾年學,大字不識幾個,更別說什么企業管理了。他們只是從業早,當年憑著一股蠻勁干出過一片市場,現在圈內朋友多占了個好位置;但越是這樣,他們越喜歡排資論輩,他們動不動就是老三篇,一談直銷就必談搖擺機,必談爽安康,必談華良,他們是不管現狀如何都會大談特談自己以前帶過多大的團隊,做過多大的業績,他們會斜睨著眼鄙視你,老子做直銷時,你小子還沒出生呢,你小子是從那冒出來的,想跟我搶飯碗,他們犀利的眼神會瞬間秒殺你,澆滅你心中燃起的熊熊斗志。他們根本就不懂與時俱進,他們還躺在那張曾經滋生過奇跡與幻夢的溫床上,停留在自己昔日的輝煌里,久久不能自拔。他們仍在一味的忽視這個現實,那就是,現在放眼全國,產品盤與資金盤、拿牌的與不拿牌的,合法的與不合法的等等,粗略的估計一下應該都不下于幾萬家了,你能有幾十個跟隨者就是很不錯的系統領導人了,更別妄論自己有幾百、幾千、幾萬人的團隊了;但我們的許多前輩卻還沒睡醒,他們還是老三套,不會主動讓賢,還硬是霸在那個位置上不讓位,新人上不來,就沒有機會鍛煉,也就缺乏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也就理所當然的造成了現在各家直銷企業與準直銷企業間人才斷層、惡性競爭的亂象了。因為咱們現在的很多企業主,既不懂直銷,但又看好直銷的銷售模式與未來發展趨勢,所以就被人忽悠利用了,請了一批根本就不懂直銷為何物,直銷的真諦是什么,怎么來做直銷,怎么來做管理的小網頭來操盤,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說,還造成負面一大推,因之也就弄成了現在直銷業界越來越良莠不分,越來越本末倒置,越來越無序,越來越混亂,越來越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因之,我們也就對直銷業界的一種怪圈與怪現象見怪不怪了!那就是,我們會發現在各大直銷公司間走馬穿花般跳來跳去的也就那么幾個人。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懂管理,但他們以前帶過很大的團隊,有點名氣,所以很多不明就里的企業都會出高價來挖人。但是一個新公司、全新的平臺在他的管理之下,半年下來、有的甚至是一年下來卻業績平平,在業界毫無反響;所以混不下去后,其只能又去別的企業混了,這樣的例子與現象屢見不鮮。然而,因了這個行業的魚龍混雜,良莠不分的江湖習氣,很多所謂的江湖大佬們偏偏又喜歡排資論輩,而很多企業主對直銷又缺乏深度的認知,他們也只是道聽途說某某曾經多輝煌,并不知他現在狀態如何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否就稀里糊涂的聘請他了,所以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后起之秀,卻被打壓排擠,根本就沒有上位鍛煉的機會,也就使得不少不甘心的優秀人才另起爐灶或干脆改行轉型了。
當然,筆者做學術研究只是就事論事,筆者無意對老一輩直銷人做任何褒貶的評價,筆者從不否認老一輩直銷人中的精英開拓者對中國直銷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當然也就不存在恣意評價或惡意抨擊任何一位老一輩直銷人了。因為事實就是如此,這么多年了,為什么很多內資直銷企業平臺都不錯,但為什么業績一直上不去,總是干不大,干不過人家外資直銷企業,很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實不少在神臺上的人以前都只是網頭,你要他拼殺市場,他可能會有兩把刷子,但市場做大后,如何來留住人,如何來做大做強企業,他就會茫然不知所措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何謂企業管理,所以也就根本不懂管理企業,那再談什么管理能力與管理經驗也就更是笑話了。所以一直以來,為什么咱們國內的很多內資直銷企業,公司實力強,產品不錯,制度也比外資直銷企業優越,但總干不過人家外資直銷企業呢?!究其根源還是缺乏真正有文化、有知識、有水平、懂企業管理與企業運作,并能與時俱進的高素質專業管理人才。
行文及此,可能很多所謂的江湖大佬與名聲哥會很不服氣的、不屑的責問筆者,那就你懂,就你專業,那你來試試看,你也來說說,何謂企業管理!確實,筆者從不敢狂妄自大,但筆者有一顆謙虛的、愛學習的心,并且筆者懂得放下,懂得彎腰。企業管理主要指運用各類策略與方法,對企業中的人、機器、原材料、方法、資產、信息、品牌、銷售渠道等進行科學管理,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由此對應衍生為各個管理分支: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財務管理、研發管理、生產管理、采購管理、營銷管理等,而這些分支又可統稱為企業資源管理(SaaS)。其實,這些淺顯的基本常識,似乎大家一看就懂,甚至很多人也都能隨便的擺弄幾下,但卻少有人能真正去學習,去潛心研究這些專業知識,并與時俱進的用于自己對直銷企業的管理。我們也聽說過有不少的直銷企業的操盤手或CEO去進修EMBA,但很多人也都只是去鍍鍍金,沒有幾個人是在真正沉下心來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甚至是在為整個中國直銷業的未來發展去做一些有益的、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
最后就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原因。一直以來,直銷業界因為缺乏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專業管理與調配,缺乏真正專業的管理機構與教育培訓機構,以致在人才的發現與培育以及管理上都相當錯位。前段時間,筆者看過一家媒體寫的一篇報道在細數中國直銷界的學霸總裁,但放眼全國65家拿牌直銷企業,卻沒有幾位能榜上有名,而且僅有的幾位也都是在外資企業,真正的內資企業管理層間佼佼者更是寥若星辰。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翻開世界直銷史,我們就會發現在發達國家的商學院市場營銷課程中,至少有20個課程以上的內容都是教授直銷學的,而反觀我們國內,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與特殊體制,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保守與不開放,特別是其對直銷邊打邊放的態勢,一切都使得國內少有主流商學院愿意去涉足直銷領域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因此國內就很少有真正既懂企業管理,又熟知各種直銷營銷模式,能嫻熟進行直銷運作的,真正既專業又稱職的職業經理人了。
既盡如此,筆者還是發現了直銷業界的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越來越多的直銷企業管理層都喜歡把上善若水這幾個字作為公司的企業文化或自己的座右銘,以此來勵志。只是筆者在與其交流中,卻發現其實大家都只是在附庸風雅而已,沒有幾人能真正明白其中的真正內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其實,這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其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其實從現今凸顯的各大直銷企業之間人才斷層、互挖墻腳的現狀來看,現在的直銷業界太需要這種思想的指引與實施了,然那些逢人必談上善若水的前輩們,又有幾人能真正照此實施去關愛提攜新人而不是處處提防擠壓,生怕別人功高蓋主搶了他們的飯碗呢?!
當然,也許是筆者太孤陋寡聞、太悲觀、抑或太偏執,除了筆者前面所言的媒體總結的幾位外資直銷企業的學霸總裁,筆者與其交往不深,無法去一一探詢外,就國內的內資直銷企業間仍活躍在公眾視野的職業經理人中,筆者也發現有不少愛才惜才,極盡提攜新人之能事的老前輩,例如中國直銷界教父級的傳奇式人物陳老師。因同是湖南老鄉,筆者有幸與其有過幾次交集,發現他是唯一一位有自己獨到見解與深厚文化底蘊的,真正又懂市場、又懂企業管理的,盡管已經六十多歲了卻并不是廉頗老矣,反而是彌老彌新、彌老彌勇、彌老彌壯、彌老彌強的,真正能與時俱進的,既專業又稱職的職業經理人。陳老師筆耕不綴,著作等身,筆者拜讀過他的很多文章,發現他的很多觀點與思辨都能針砭時弊,都很深刻,尤其是針對目前中國直銷業的很多亂象,都刻畫得入木三分,特別是其對直銷業未來的發展與規劃,都很符合當下實際,很值得筆者學習與深思。確實,現在不少的職業經理人都是浪得虛名,像陳老師這么專業的,真正能這么深入一線,知道市場的第一手資訊,能正確的把握市場與企業脈搏,能真正為企業掌舵的職業經理人真是太少、太少了。是的,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直銷環境與直銷大氣候早就不是當時那么混亂與無序,現在的直銷早就回歸到理性與法治的軌道,只有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直銷現今早已不再是什么機會行業,而是一門靠實力與能力吃飯的職業了,市場競爭下的業態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直銷行業也概莫能外。
筆者一直就認為,做直銷企業管理者比做傳統行業企業管理者更難,做傳統行業企業管理,可以有標準化的流程與模式,而直銷企業管理卻無統一模式,要因公司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并且對管理者而言并不是光智商高就行,而且還要情商高。只是,很多的時候,我們的直銷企業管理者們都是在片面的追求業績,已經很少有人去做這種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了。筆者在做直銷企業管理者之前,自己就開過公司,盡管只管理過三四十人,但筆者涉獵較廣,老一輩的企業家無論是從聯想的柳傳志的《柳傳志如是說》,還是海爾的張瑞敏的《張瑞敏思考實錄》都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啟迪。后來,筆者機緣巧合從事直銷行業了,也是誠惶誠恐毫不懈怠的專門拜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邀理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理事長秦永楠教授為師,專心專業的潛心學習研究直銷知識與直銷企業管理,筆者還特意找來臺灣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的《易經》與《國學大智慧》光碟反復觀看,特別是對他的那本《中國式管理》更是潛心研究,推崇備至,獲益匪淺。筆者深知做公司就是做管理,做管理就是做服務,做服務就是做細節,而細節則決定成敗。一直以來,筆者都是在邊學邊用,用悟到的精髓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工作,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與管理水平。正如筆者在那篇《獨特的具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產品才是直銷企業安身立命之本》一文中寫到的那樣,直銷其實是一門專業化、產業化、系統化、科學化極強的非常繁瑣與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并不像很多人想象與描述的那樣貼牌一種產品,弄個制度,買個電腦,租個辦公室,隨便找個小網頭來操盤就能干好的事情!筆者認為,對當下眾多正處于迷茫期的直銷企業與準直銷企業而言,從企業發展的中長期角度來看,作為企業競爭的根本核心還是企業的發展戰略與企業的中長期規劃,而在這其中,企業的產品與管理是生命線,是一家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的關鍵。
所以,針對目前這種局面,筆者認為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正面管理與引導;二要企業加強自身建設不光要內練內功,而且還要外修形象;三要老一輩懂得彎腰,正確復制,做好傳幫帶;四要各家企業加大新鮮血液的招聘、挖掘與填充力度,擴大、豐富自己的人才儲備庫。
所幸的是,已經有不少的先知先覺的企業看到這種亂象后在行動了,我們可喜的看到像隆力奇創新的助學圓夢校企合作新方式,安惠的青年特訓營,羅麥的菁英匯,寶健的青年自主創業就業項目,如新的大中華2015校園招聘計劃等等,越來越多的直銷企業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并且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是的,長江后浪推前浪,直銷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二十幾年的歷史了,歷史的年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仍在飛速向前疾行,直銷的發展需要新鮮血液,需要新的人才充實、填充到各種隊伍與各個相關崗位,對直銷企業而言,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產業化已是大勢所趨,只有與時俱進,企業方能基業長青,也方能立于不敗之地。筆者相信,只要大家一起來努力,一起來攜手共進,一起來為中國直銷業未來的發展加油鼓勁,就一定會早日打破這種青黃不接的尷尬,中國直銷業的未來就一定會更加輝煌燦爛。
李詠鍵:知名媒體人、中國直銷業課題研究組成員、中國市場學會流通專業委員會互聯網+流通中國課題組成員、亞太地區卓越直銷管理專家、互聯網營銷專家、香港知恩集團總裁。
- 直銷,直銷牌照,,直銷行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