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脈?道和酒業銷售模式存疑:直銷模式“不純粹”
據新金融觀察報報道,一壇酒拍賣價440萬,2小時2000萬成交額,3個月8億銷售額。這是道和酒業在2013年年末給白酒行業帶來的驚喜。
與此同時,透過表面的繁華,其承諾給代理商的投資回報似乎并不是很“確定”,而其直銷事業的合法性也有待考證。
直銷模式“不純粹”
不參與——這是李明(化名)面對道和酒業“代理商”邀約最終做出的選擇。
13日,這個僅在廣州就賣了四五年酒的“賣酒人”對新金融記者說:“我不認可這種銷售模式。賣酒就是賣酒,消費者購買的是產品,我不想毀了自己的本業。”
“最近相關會議很多,而會議已經成為他們比較成熟的一套運作模式。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做區域代理商,還可以做其經銷商,經銷商的門檻100多萬。成為代理商和經銷商的人都可以組織會議,邀約有意向的人來參會。”李明介紹,近一個月的時間里,自己已經被邀約了4次,正經參與的只有一次。
道和酒業,根據其官方網站(以下簡稱:官網)的信息顯示,該公司屬于道和集團旗下,“是一家以創新酒類銷售運營管理模式為發展目標的高品質酒類品牌運營商”。今年7月與茅臺集團技術開發公司(以下簡稱:“茅臺技開公司”)合作生產幾款白酒產品。
眼下,其正在招納“區域代理商”,全國400個名額,已經納入麾下的已達179個(其官網12月12日統計數據),每個代理商的“門檻”是400萬,號稱投資400萬,3年或獲超過4000萬的投資回報。
這本是一家公司再正常不過的招商行為,但卻在廣州,甚至在白酒行業刮起了一陣“旋風”。在11月的同一天,曾創下8場會議的紀錄,某種程度上,像個“爆發的小宇宙”。
早在一個多月前,白酒行業里就傳出了有關道和酒業在2013年這個行業冬季里的銷售佳績——“一壇酒拍賣價440萬,2小時2000萬成交額,3個月8億銷售額”。這些數據在其官網首頁的視頻里也被重點介紹。
起初,當驕人的業績在白酒圈子里傳開的時候,很多“賣酒人”坐不住了。李明便是其中之一,“同樣都是賣酒,人家怎么能做得那么好。”于是,他想到了“取經”。
在廣州的某次招商會現場,李明被現場的氣氛“嚇到”了,他最初對道和酒業的判斷是“有點像做傳銷的,但實際上是直銷”。
李明說,自己后來仔細研究過道和酒業的銷售模式,覺得其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直銷,而是用“產品群”來作為支撐的。
“除了相關的白酒產品,道和酒業的代理商還會有很多別的產品可以賣,化妝品、理療床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其產品群中,其壇子酒實際上有點像金融類產品,投資者可以通過該產品賺錢,賣不賣酒已經不重要了。”李明說。
新金融記者以投資者身份撥打了道和酒業的400熱線。對方表示,如果要做區域代理商,門檻是400萬,通過電話確認好某個區域后,要在24小時內,將5萬元的定金打到指定賬戶。然后,在15個工作日內將395萬余款補齊。之后,道和酒業會與打款人簽署合作期限為三年的相關合同。如果余款沒有在15個工作日內到賬,5萬的定金也將不予退還。
就像道和酒業在其官網上介紹的那般,該區域代理商會有很多持續獲利的機會,甚至類金融平臺的收益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收益機會。
該客服人員對400萬“門檻”的解釋是,區域代理商可以獲得市值400萬的酒,如果按出廠價算是240萬。其余160萬,是獨家代理權的費用,還有特聘的白酒行業智邦達咨詢機構的后續增值服務。該代理商除了賣酒獲利,還會擁有其代理區域內直銷市場的獲利,而這部分是中脈集團會員非常看重的。
“道和酒業是直銷和傳統渠道相結合的做法。”有關道和酒業的運作模式,上述客服人員解釋道。
根據李明拿到的,有關道和酒業代理商的獲利回報,和客服人員對代理商所擁有權益的介紹,道和酒業之外的一個公司——中脈集團(以下簡稱:“中脈”)浮出水面。
對于中脈會員是否也可以做酒的疑問,該客服人員說:“可以,但首先要成為中脈會員,但有關中脈會員,建議撥打中脈的400熱線。”
中脈道和“一家人”
對于道和代理商擁有中脈會員權益和中脈會員可以銷售道和酒業相關產品的關聯,實際上無非是兩家公司的關聯。可二者的關系卻并非眾口一詞。
道和酒業400的客服人員給出的答案是:“中脈、道和一家人”——中脈會員是道和酒業最大的客戶群體,道和酒業與茅臺技開公司是戰略合作的關系,茅臺技開公司看重的是中脈龐大的客戶群體。
但中脈400的客服卻換了一種說辭,“道和酒業的會員就是中脈的會員,酒屬于中脈的產品,只是不同的會員在做。”中脈的客服建議新金融記者與之前有聯系的中脈會員聯系,“公司對非會員不做過多解釋”。
在新金融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與兩位自稱道和酒業的工作人員詢問時,他們均表示,二者實際上是一家公司,至于是總公司和分公司的關系還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關系,誰也說不清楚。
據中脈集團官方網站顯示,其前身是南京中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拿到直銷牌照的一家公司。
在商務部的網站上,該公司的直銷牌照所能開展直銷事業的區域分別是:江蘇省、遼寧省和浙江省。所涉及的直銷產品有三大類,包括保健食品(行情 專區)、化妝品和保健器材。
而與其相關聯的道和酒業卻在廣州甚至全國展開了白酒直銷事業。而道和酒業這家公司,根據廣州紅盾信息網查詢顯示,其開業時間是:2013年9月15日。這個開業還不足3個月的公司顯然不具備拿到直銷牌照的資格。
即便如此,“一個公司就某幾款產品取得了直銷牌照,那么只能是各地的分支機構在銷售該產品時才能使用直銷牌照,其他情況均不允許,包括母公司的直銷牌照子公司也不能使用,分公司銷售產品不在直銷牌照涉及范圍之內。更重要的是,對于直銷模式,不會有代理商、經銷商一說,只有公司招聘和培訓的直銷人員。由于上述兩種行為是國家不被允許的,所以不合規的直銷人員隨時面臨著因公司被查處而利益受損的不良后果。”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除了邀約參加會議的方式,道和酒業還開展了“茅臺見證之旅”的考察活動。對于有意向但并不堅定的準投資人員,上述中脈道和的工作人員建議“直接殺到茅臺去”。
該工作人員說,12月份這樣的考察機會可能只有一次了。當然,也要看茅臺公司那邊。該工作人員發給新金融記者的信息顯示,這是一個四天三夜吃住行的考察行程,每人3000元。如果考察結束,該準投資人員決定投資,那3000元會予以返還。
上述工作人員也給出“投資400萬成為道和酒業區域代理商的好處”的投資回報條款,與李明拿到的略微有些不同,里面涉及很多中脈會員的積分、權益和相關受益。投資金額也并非400萬不可,從兩萬起步到十幾萬、二十萬、三十萬……一直到400萬不等。
“簡單說,有多大格局做多大生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出400萬。”上述工作人員說。
另據資深白酒營銷人晉育鋒介紹,他還見到過有關“個人條款”,投資“套餐”金額大約是4000元一組。
不得不承認,在各種投資回報中,最大的誘惑莫非IPO.
道和酒業的400客服人員把道和酒業的某款產品即將登陸上海酒業交易中心稱之為“IPO”,并稱,類似于股票,可以升值。
但自稱是中脈道和的工作人員卻說,“可以拿到公司的原始股,中脈未來是要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投400萬就能拿到股票。”
在逐漸了解道和酒業的過程中,新金融記者發現,以440萬元獲得一壇酒的拍主,實際上是“自己人”。
道和酒業的官網顯示,在9月份的一次慶典上,中脈道和系統全球資訊總裁、道和集團董事袁建國先生以440萬拍下了道和國韻第一壇酒。這是否是個噱頭或是炒作就不得而知了。
投資收益“不可知”
隨之而來的是質疑。
“3個月銷售8億元,中國市場固然很大,通過什么渠道?直銷給誰了?國臺酒業直銷已經做到了極致,一年才10億元。酒行業瘋子太多,一般都把創新和吹牛混為一談。”一行業人士對道和酒業的業績表示懷疑。
可是,如果僅僅通過中脈集團和道和酒業的官網,卻無一例外地體現了時下最典型的“高、大、上”。從9月以來,與二者相關的多個慶典上,茅臺技開公司的相關領導多次為其站臺,連老爺子季克良都被“殃及”過。
李明說自己不參與的核心原因,是不想透支自己在圈里的信譽。他說,在一些會議現場,通過聲、光、電,讓聆聽者的思想跟著對方的思路走,很容易實現。而這其中難免有少部分人會“沖動消費”,而這部分人如果將來認為自己被忽悠了,或者說的和實際的有差距,那自己的信譽會受損。
“已經入局的人,之前大多都有自己的產業,最起碼能拿得出幾十萬、幾百萬。只是近兩年這些產業相對比較艱難,或者不太理想。忽然發現有一個可以實現財富暴增的機會,就加入了。但真正做酒的人,入局的很少。”李明說。
但不論是代理商的投資回報、中脈會員的投資回報還是個人的,“通過這些條款可以判斷道和酒業是典型的直銷模式下的產品概念化。包裝出套餐組合,以未來高預期收益吸引投資者。”晉育峰對新金融記者說。
他分析認為,能拿得出400萬的顧客來源,一般投資者即使有也不一定會“上當”。可能會有企業主,反正賣不出去了,自己企業迎來送往還能消化,如果真有這么高的回報還可以享受。雖然與道和酒業合作的是茅臺技開公司,但對茅臺股份影響不大。
他同時表示,對于酒行業而言,直銷、電話營銷都可以嘗試,屬于新渠道。但不要試圖像傳銷那樣,將產品做得質次價高。
而梁銘宣則表示,直銷模式的好處在于能夠迅速地鎖定消費群體,并且能夠培養消費者的忠誠度。當下是白酒行業的調整期,直銷模式能夠主動接近客戶,有利于交易的達成,弊端在于企業構建渠道成本較大。
另一不愿具名的行業專家對道和酒業的投資前景也表示不樂觀,在他看來“帶有很大的不可知性”。
在他看來,酒的成本相對透明,不太適合做直銷。另外,投入的400萬中,160萬是虛的。而直銷面對的是消費者,都是自掏腰包的人,如果產品本身價格很貴,那銷售利潤就更不好說了。
該專家還表示,道和酒業宣揚的“IPO”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現在沒有人能保證上市就一定會賺錢,跌破發行價的上市公司有的是。至于登陸上海酒業交易中心,雖然這是一種處在金字塔端的賣酒方式,也有很好的前景,但礙于今年大的經濟背景,也不見得能做好。”上述專家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如果企業將掛牌在上海酒業交易中心的白酒理財產品稱之為IPO,那企業就涉嫌虛假宣傳。IPO是指一家企業或者公司第一次向公眾出售它的股份,而酒企通過上海酒業交易中心主要是出售某一款產品的所有權。白酒理財產品和IPO是兩個毫不相關的概念,不應混淆。”梁銘宣說。
12日,新金融記者將道和酒業相關業績的真實性、與中脈的關系以及商業模式和諸多疑問向道和酒業發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沒能收到任何回復。
- 中脈,道和酒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9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