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 | 張大寧大師談小寒養生要點
小寒之后,我們迎來了全年之中特別寒冷的日子,防寒保暖成為健康養生的第一要務。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一時節養生的關鍵是扶陽補氣,只有調補得當,才能達到冬“藏”的養生目的。下面就和大家分享國醫大師張大寧教授關于小寒時節相關的養生知識。
張大寧大師談小寒養生
和治友德公司全球健康推廣顧問、國醫大師張大寧教授指出,“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冬季氣候特點是“水冰地坼”。養生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精氣內斂,潤養五臟。若逆自然之勢而行,則會損傷腎氣。
張大寧教授表示,腎為先天之本。小寒是人體一年當中腎陽比較差的時間,應特別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需要適量進補。
冬季補腎應以溫補為主,陽虛的補陽,陰虛的補陰,氣虛的補氣。如果是平時怕冷的陽虛體質的人應多食用羊肉、牛肉、核桃等補陽的食物,而平時怕熱的陰虛體質的人應多吃些雞肉、鴨肉、山藥、大棗、栗子等平補的食物。張大寧教授強調,小寒時節不宜吃大魚大肉、過咸、生冷的食物。
怕冷的女性還可適度補鐵,如動物肝臟、羊肉、牛肉、魚、雞蛋、黑木耳、牛奶、豆類和綠葉蔬菜等富含鐵的食物可增加攝入量。同時,要注意多吃些含碘較多的食物,如海帶、海蜇、海魚等。
另外,此時的飲食可以適當增加苦味食物,少食咸味。因腎主咸,心主苦,咸味太多,腎水變亢,心陽變得虛弱,容易出現寒象。苦味食物有助于解熱去火、清熱潤燥、疏泄內熱過盛引發的煩躁不安,同時還有助心陽。除要少吃咸外,還要忌食黏硬、生冷食物,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之陽受損。
張大寧教授指出,冬蟲夏草等中醫傳統藥材可補腎益腎,對于提升身體免疫力有較好的作用。蟲草也好,蟲草菌絲體、其他蟲草屬藥用蟲草也好,都是不熱不燥,陰陽并補,偏于平性,普遍適用于普通人群。
此外,張大寧教授還強調,頭頸要注意風寒的侵襲,容易誘發傷風感冒、頭痛甚至心腦血管的疾病,切忌忽視頭頸部、腰部的保暖。同時可以做一些護腎的動作,例如舌舔上齒齦,例如吞津液。每天晨起微閉口唇,舌頂上頜,還要保障人體任督二脈小循環的暢通。
小寒飲食推薦:
一肉二菜三水果
一肉
羊肉
小寒宜吃羊肉,能補陽養血,陽虛體質者尤其適宜;還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是冬季具有進補和防寒效果美味佳品。白蘿卜與羊肉搭配吃,不僅在味道上相得益彰,營養方面也可以取長補短。
二菜
白菜+蘿卜
白菜含水量高、維生素豐富,多吃能滋陰潤燥、護膚養顏。大白菜基本不“挑人”,體型偏胖、內熱偏盛、脾胃不和、咳嗽有痰的人都很適合。
蘿卜營養豐富,有清熱化痰,生津化積等功效。與羊肉、排骨等一起熬湯燉肉食用,能補脾腎、御風寒、化痰積。蘿卜既可生吃,又可熟食,還可腌制。
三水果
蘋果+荸薺+梨
蘋果具有生津止渴、潤肺健脾、養心益氣等功效,能促進胃腸蠕動,調理腸胃,治便秘助消化,還能預防膽結石。冬天吃蘋果可謂是潤燥的好方法。
荸薺自古有“地下雪梨”之譽。中醫認為,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瀉內火的功效。冬至到小寒,是荸薺糖分含量最高的時候。
梨有止咳的功效,水分充足,富含多種維生素,有利于維持細胞組織的健康狀態,還有一定軟化血管的作用。
養生小貼士
此外,建議在寒冷的冬季服用高品質的健康產品,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免疫力,科學養生健康過冬。
賽普曼?靈芝香菇蝙蝠蛾擬青霉口服液以靈芝、香菇、蝙蝠蛾擬青霉菌絲體粉為原料,經動物實驗評價,具有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功能。
和治友德以“弘揚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健康”為使命,經過不斷摸索與創新,結合西方營養學和中醫養生理念,以現代生命科學成果為依據,建立了“飲食養生、行為養生、心理養生”三大養生學說,幫助人們通過三大養生收獲健康。
飲食養生:
通過飲食的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行為養生:
通過有目的的行為而達到養生的效果
心理養生:
通過心理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6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