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友德|秋分養生“四忌” 四類人群要保暖
今日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節氣過后漸入深秋,涼燥主氣,涼風習習碧空澄澈,丹桂飄香蟹肥菊黃,人體的氣血應于秋氣從外往里收斂,因而削弱了肌表抵抗病邪的能力。因此,秋分后對于自身的健康尤其要注意。
秋分養生注意“四忌”
忌大量運動
積極運動可以放松身心、掃除抑郁情緒,但是要注意秋季運動總體上應該以“收”為主,以免損耗陽氣。盡量避免大運動量、出汗較多的運動,可選擇登山、慢跑、散步、太極拳等,運動要循序漸進。注意早睡早起,早起有助于陽氣的生發,早睡也有助于陽氣的收斂,避免寒邪的侵襲。
忌長期熬夜
秋分時節,陽氣收斂,陰氣漸盛,長期熬夜,容易傷及人體陽氣。熬夜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減退;給心血管、腦血管、大動脈系統造成不可逆性的負擔和影響,容易造成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過度疲勞,從而導致亞健康的情況,影響人體工作效率。
所以秋分時節要及時調整作息,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做到起居有時,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睡眠。
忌大喜大悲
受氣溫和光照影響,人們的情緒也會發生變化。秋分開始陽光照射少,人體的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很容易出現情緒與精神狀態的不穩定。“傷春悲秋”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秋季養生要著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要符合季節的收斂之氣,最好的方式就是爬山登山,登高處望望遠方,頤養一下自己的心情。
忌三部受涼
雖說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不過身體中頭部、腹部、足部這三個部位不能“秋凍”。
頭為諸陽之會,如果保護不好,陽氣會喪失,頭頸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
腹部受寒容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瘀滯經脈使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有胃病史、慢性腹瀉、痛經等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寒從腳生”,足部皮膚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膚溫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由于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如果腳部受寒,則血液流動瘀滯,全身血液供應將出現不足,臟器功能繼而受損。
四類人群要保暖
腸胃病患者
腸胃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氣侵犯胃腸,氣血運行不暢,易導致腸胃疾病復發,容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校園內的學生還容易出現傳染性的秋季腹瀉。尤其是慢性腹瀉、潰瘍病人受寒冷刺激后,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并發癥。
心血管疾病患者
寒冷容易導致人體的血管緊張,使得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心脈失養,從而會引起血壓的波動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所以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暖。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
患有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的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較差,寒邪容易乘虛而入,導致咳嗽、氣喘等癥狀加重,不利于疾病的康復。
關節病患者
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疾病的人群,受寒時“老寒腿”會疼痛加劇,故應注意腿部保暖,不宜受凍。
秋分食物推薦
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日宜收不宜散,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
【秋藕】:
秋藕養人,生食可以養陰潤燥,緩解口干舌燥的問題。如果藕再加上一點蜂蜜,做成藕蜜糕,既可以緩解秋燥,也可以緩解便秘問題。
【秋梨】:
中醫認為梨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潤肺止咳。一般人生吃即可,小孩或是脾胃弱、體質虛寒的人最好蒸熟后吃,也可以把梨皮削下來與梨肉一起放到鍋里煮水喝,吃梨肉、喝湯。
【鴨肉】:
可滋五臟、清虛熱,還可以補水、行水、養胃、生津。需要注意的是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胃陽虛的人不宜吃過多的鴨肉。
和治友德以“弘揚養生文化、造福人類健康”為使命,經過不斷摸索與創新,結合西方營養學和中醫養生理念,以現代生命科學成果為依據,建立了“飲食養生、行為養生、心理養生”三大養生學說,幫助人們通過三大養生收獲健康。
飲食養生:
通過飲食的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行為養生:
通過有目的的行為而達到養生的效果
心理養生:
通過心理調節而達到養生目的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
- 和治友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6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