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芳小姐”容顏不再?
商報訊(記者王巍)數年來,曾給中國女性帶來第一支口紅的雅芳,為女性顧客帶來了美麗和芬芳。多年后,雅芳關閉了全國的十幾家分公司。有些海南消費者近年來也發覺,雅芳的門店越來越少,曾陪伴自己多年的化妝品,開始慢慢走下坡路。
記者調查 雅芳海口專賣店大多生意冷清
近日,記者走訪了海口多家雅芳專賣店。在海口金牛路、文莊路、龍華路等專賣店內,記者進入店內后,發現基本沒有顧客。而龍華路的一家雅芳店,竟然在周末也緊鎖大門,生意經營情況可窺見一斑。金牛路的雅芳專賣店銷售員對記者表示,有些雅芳專賣店可能是經營不善就關掉了,但是這個店已經開了九年,基本是回頭客來光顧,生意還是不錯的。
文莊路雅芳專賣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家店本來是在鬧市區經營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由鬧市區搬到了住宅區。“原來我們在天茂百貨,現在搬來了這里,整個府城只有我們一家店。”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多方面沖擊著化妝品生意,不僅人力成本增加,店鋪的租金也在進一步的提高,再加上網上店鋪的火爆,讓化妝品生意越來越難做。
當被問及是否還用雅芳的產品,很多消費者也唏噓不已。有消費者表示,自己上大學時一直都用雅芳的產品,周圍用雅芳的人也很多,但是現在好多年都沒用了,說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她告訴記者,可能是選擇太多了,可以嘗試的化妝品牌很多,雅芳這些年宣傳上還是怎么都比不上其他的品牌。
“現在很少看到雅芳的產品了,以前超市里還能買到雅芳的唇膏、沐浴露等等,現在超市都沒賣了,在街上也很少看到。”
市民林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曾經是雅芳的忠實顧客,但是后來發現雅芳慢慢淡出了消費者的視線,而且現在化妝品也有越來越多的選擇。“很多情況是大家都喜歡用一些更知名的品牌,雅芳好像已經過時了。”
輝煌逝去 曾經的化妝品巨頭好景不再
雅芳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容化妝品公司之一,于1990年進入中國,產品涉及護膚品、時尚內衣、健康食品等多個領域。2004年創下在華銷售額24億元的佳績。但之后歐萊雅等化妝品巨頭在中國一路高歌猛進,雅芳的業績卻每況愈下,同比下滑達20%。2013年初,雅芳中國關閉了廣東、福建、河南等多個地區的分公司,未來僅在每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保留省會城市一家分公司,并涉及裁員100至200人。對此,雅芳中國回應稱,雖然分公司數量有所減少,但不能稱為“裁員關店”,而是公司的架構優化、合并重組。
雖然雅芳中國如是回應,但是業績的下滑,專賣店生意的下行,賄賂丑聞、收購風波和大量裁員,都在訴說著雅芳的風光不再。曾經拿到中國政府頒發的第一張直銷牌照的雅芳,曾經名噪一時的國際化妝品名牌,逐漸成為了中國消費者的記憶。
據分析,雅芳的衰落,有外部市場競爭的加劇的原因,更是因為雅芳經營模式的混亂。2009年之前,雅芳一直為傳統的零售模式,那時,消費者在超市、門店及批發市場等地都能看到雅芳的產品,也就是說那時雅芳產品的覆蓋面很廣,而且,對于廣大的消費者來說,那時產品的價格也不高,是大眾都消費得起的。從2010年開始,雅芳轉變為專業線,很多集中在美容院銷售,同時產品的價位也變得比較高。
在海口多家雅芳的專賣店,記者都看到了門口的招聘美容師或是雅芳美容的廣告牌。但轉型后的雅芳經營情況卻讓這家化妝品界曾經的大姐大越發的頭疼。一方面,進入專業線并非易事,由于是半道進入,雅芳并未開拓出很好的市場。另一方面,由于高價位的轉變,讓雅芳原本的消費者流失到了其他的品牌上。專業線市場沒有打進去,傳統的零售日化線市場也丟棄了,這就導致雅芳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然而,雅芳中國在聲明中還表示,除了關閉分公司,今后還將通過一系列措施重點扶持以專賣店模式為主的零售業務,這意味著雅芳未來又將重新回歸專賣店戰略。
頹勢難扭 各專賣店價格差異大營銷混亂
在海口府城文莊路一家專賣店內,銷售人員表示,現在化妝品類的產品都沒有折扣,之前的折扣比較多,但是現在不知道為什么,就是沒有折扣了。而金盤的一家專賣店告訴記者,產品可以打九折,有些組合產品甚至優惠幅度達到5折左右。記者走訪了其他的雅芳專賣店,發現專賣店的產品在價格上存在差距。
而網上店鋪與專賣店的差價更大。比如,雅芳玫瑰嫩白柔膚水在海口的各專賣店的價格為45元,網上店鋪僅售18元。早在2005年,雅芳經銷商曾寫信給雅芳中國總部。信中說,從雅芳宣稱直銷以來,生意數月來明顯下降,因為網上購貨和商場專賣的價格都低于專賣店。原店鋪的會員老顧客都要轉型成SP(直銷員),店員賣不出產品。直銷后的專賣店已經不是純店鋪經營,而是直銷提貨店,無法支持店鋪的高額費用。
據悉,雅芳規定進貨額越高,產品進價越便宜,一些經銷商便借機“囤貨”和“竄貨”,這使得雅芳無法辨明經銷商手里的是真的賣不出去的產品還是故意囤的貨。而雅芳混亂的價格體系令直銷人員也十分不滿。雅芳產品比較頻繁的打折影響到銷售人員的信譽。消費者總是有理由懷疑銷售人員給他的不是最低的折扣。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直銷人員選擇了離開。而不加選擇地發展網絡,也引發了網點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最后導致品牌形象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