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改革和安全!中國直銷健康長遠發展的3大重點
有人對最近幾屆三中全會公報全文里的高頻詞進行了統計,今年的20屆三中全會中,高頻詞“開放”、“改革”和“安全”出現的次數在歷屆中居于前列,其中“開放”與“改革”的次數僅次于第18屆三中全會,而“安全”的次數更是居歷屆之首。
我有一個壞習慣,當每次國家有大政方針時,總忍不住拿著這些對比我們所在的直銷行業,這次也不例外。對比之后,忍不住認為:開放、改革與安全,這不正是直銷行業當前所需要的嗎?
先說開放。
我歷來認為直銷是個半封閉的行業,也曾專門寫過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認為直銷的未來在于開放。
為了闡述直銷行業不開放的現實以及需要開放的必要性,我試舉幾個例子。
第一,是直銷企業的數量。2024年5月底,我國實有民營經濟主體總量18045萬戶,其中民營企業5517.7萬戶,這么多的企業,直銷企業多少?在冊登記的僅88家!這一數據自2019年以來,5年的時間只有減少沒有增加。就這一沒有企業進入的現實來說,很難說直銷行業是開放的。
第二,直銷進入中國34年,大家認為融入到大眾社會了嗎?可能很多人并不認為。實際上,直銷如果不能融入大眾社會被老百姓所普遍接受,根本做不大。但是直銷行業要融入大眾社會,就應該秉承著開放的態度。
開放意味包容、尊重與多元,但是直銷行業缺少這種開放心態。比如在一些直銷人對待外資直銷企業的態度上,不是包容外資直銷企業,根本上就是敵視,這當然是因為一些內資企業的教育出了問題,把狹隘的愛國主義也偽裝成企業的競爭力。
但是如果中國直銷抽掉外資直銷企業的市場份額,內資直企還能占比多少?能有如今總業績的一半嗎?可能未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在中國直銷規范經營上,說外資直銷企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示范性作用應該也并不為過。但這些都不會成為一些直銷人不抵制外資直銷企業的原因。
對于整個中國社會的外資企業,前段時間看到了組數據:外企以不到全國企業數量的2%,貢獻著超過全國1/4的工業利潤、接近1/6的稅收、超過1/3的進出口、1/5的研發投入和一半以上的技術進出口,以及城鎮就業的接近1/10。這就是開放帶給中國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從這種角度來說,中國直銷行業要開放,就應該讓更多不同類型的市場主體參與進來,除了要讓更多國內企業進入直銷以外,不妨也引進更多外國直銷企業進入中國,國內國外直銷企業同臺競技,才會真正誕生世界級的民族直銷企業。
再說改革。
直銷行業的改革,真是一言難盡。
事實上,從無店鋪經營到店鋪+雇傭直銷人,這是第一次大的改革,第二次是兩部條例頒布實施。此后長達二十年的時間,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并不多,算是小修小補。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更像是一場被迫的轉變,而非改革。
中國直銷需要改革。直銷進入中國三十多年,其社會形象至今仍被誤解、被異化,這本身就說明行業需要改革。這場改革不是企業內部的獎金模式的調調整整、創新創新,而是要充分考慮到直銷行業的持久發展問題,保護消費者、直銷人和直銷企業的合法權益問題,從宏觀上去排兵布陣。但這個問題的責任可能未必在于企業,畢竟中國直銷一直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管理協會。
改革毫無疑問是一條漫長的路,但好在兩部條例修訂在即,曙光已現。
最后說說安全。
如果回過頭來看,“權健事件”算不算是提前引爆了直銷行業的一顆“雷”呢?就像恒大之于地產。
要知道,從2005年兩部條例實施一直到2019年之前,直銷行業的高歌猛進就如中國地產。在這種狂熱當中,如果連續數家企業相繼暴雷,會不會帶來直銷行業系統性的風險?事實證明,一個權健事件,加上百日行動的整頓,直銷行業就遭受巨大的挫折,這本身是不是就說明了行業在那個階段的脆弱性?
對于這段歷史,有些有識之士以行業發展周期的眼光來解讀,我認為也很有道理。從2005到2019的大繁榮,直銷吸引了太多良莠不齊的人,促進了直銷行業的虛假繁榮的泡沫。也正是這種原因,行業安全前所未有的凸顯,最終因為企業的暴雷而引起行業進入新的發展周期。
所以,與其說2019年是權健暴雷,不如說是這顆雷讓直銷行業驚醒,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顆雷只是對已經驚醒的企業和團隊有用。一些直銷企業或是團隊仍然不注重安全問題,或自以為很安全,一出事,幾年的辛勤毀于一旦。
安全問題是很多直銷企業和直銷團隊面臨的大問題。在百年未有大變局前,國家對安全問題都如此重視。面對修例前夕,直銷企業和團隊又怎么能夠掉以輕心?
最后,還是那句老話,直銷的未來在于開放,要開放就必須改革,在改革和開放的過程當中,要注重安全問題。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