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發族”遭遇“保健品詐騙”,檢察官給您支個招
在涉及保健品的詐騙犯罪中
老年群體往往成為犯罪分子的“圍獵”目標
詐騙手段多樣,危害后果嚴重
今天房檢君帶大家一探
保健品相關知識和防詐小技巧
速來查收!
保健品VS藥品
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保健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能夠調節機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保健品的本質是食品,具有調節人體機能的作用,但不能用于治療疾病。而藥品生產要求非常嚴格,必須經過國家藥監局的批準,其成分通常具有明確的療效,通過特定的生物學機制對人體產生直接的治療作用。
詐騙分子的套路
1.以“免費”為誘餌
不法分子常常通過免費贈送雞蛋、生活物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的注意,繼而推銷保健品。有的不法分子還會在社區、街道宣傳免費測血壓、測血脂,義務診療,指出老年人有嚴重疾病,從而推銷其產品。
2.夸大產品價值和功效
推銷過程中,不法分子嚴重夸大保健品的功效,甚至聲稱能夠“包治百病”,模糊保健品和藥品的區別,讓老年人誤以為自己買的是正規藥品也不能企及的“仙丹妙藥”。
3.虛構身份,謊稱“專家問診”
不法分子會虛構身份,將“鄰家大伯”包裝成名醫專家,掛上權威醫院、研究院的頭銜,騙取老年人的信任,最終達到出售高價無效甚至有害保健品的目的。
受傷的為啥老年人居多?
1.渴望健康的心理遭到利用
犯罪分子充分利用老年人關注養生保健的心理,以“包治百病”、“三療程根治慢性病”、“古方良藥”為噱頭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
2.老年人的辨別能力不足
許多老年人缺乏足夠的產品辨別能力和信息識別能力,容易被虛假宣傳和夸大功效所欺騙。
3.孤獨感和情感需求
部分老年人缺乏子女陪伴,內心孤獨,容易受到推銷人員打感情牌的影響。詐騙分子通常會通過陪伴聊天、贈送米面雞蛋等小禮品來取得老年人的信任,然后推薦保健品。
非法營銷保健品,追責!
1.虛假宣傳的法律責任
根據《廣告法》第十八條、第五十八條的規定,保健食品廣告中不能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不能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不能與藥品、其他保健食品進行比較,并且必須顯著標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如違反上述規定,將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責令廣告主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并處高額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
2.夸大療效進行欺詐的法律責任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要按照500元賠償給消費者。
3.未經許可銷售的法律責任
保健食品作為特殊食品,從生產到銷售每個環節都由監管部門嚴格把控,商家銷售保健食品也應當取得相應經營許可,否則將面臨沒收違法所得、沒收生產經營工具設備及罰款等處罰。
4.刑事責任追究
如果非法營銷的保健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質,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定,行為人將構成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利用保健品實施詐騙行為,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之規定,可能構成詐騙罪,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如果未經許可從事保健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根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之規定,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檢察官提示
01理性購買保健品,結合自身身體狀況進行選擇,到正規醫院進行體檢,聽從醫生的建議。不盲目參加以購買保健品為目的的活動,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誘導。
02遇到保健品推銷時,多和子女溝通商量,防止上當受騙。一旦發現被騙,應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并維權,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03子女的陪伴和指導對老年人來說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他們識別潛在的詐騙風險,“常回家看看”是最溫馨的“反詐神器”。
[此文來源:房山檢察、素材來源:王禹潼 郭月霞,版權說明:以上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