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所說的“AI電商”究竟長什么樣?
界面新聞記者 |程璐2023年底,就在拼多多市值暴漲直逼阿里巴巴的前夜,“隱退”許久的阿里創始人馬云罕見在內網回帖,為淘寶指明了未來的方向:“AI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
那么馬云所說的“AI電商”到底長什么樣?
AI在中國落地電商不是新鮮事,淘寶“千人千面”的搜索推薦算法、拼多多分布式人工智能體系都是實踐,但隨著生成式AI的應用,電商鏈條上的生產、運營、供應鏈、市場各個環節甚至底層邏輯,都迎來改變重置的機會。
目前,“AI電商”主要有三個應用方向:
第一個是營銷工具。面向商家品牌端的AI營銷工具,主要有生成圖文、生成模特圖、動態視頻生成、視頻智能剪輯、直播AI數字人等應用。
電商行業每年有數以億計的新品上線,每一個新品背后都有對應的商品圖、商品詳情、視頻作支撐,這是切切實實存在的市場需求,AI生成圖文視頻可以幫助商家降低經營門檻,減少對實體工具、模特的依賴,降本增效,“AI內容工廠”也是當前A股上市公司最多的嘗試方向,
第二個是管理工具。通過AI技術,更多SaaS電商系統有機會實現智能化運營和數據驅動決策,例如根據店鋪消費者的特征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推薦系統、智能營銷策略、價格監控、訂單處理、庫存管理,提供經營優化的建議等,提升轉化率與服務體驗。
第三個是大語言模型。這也是各個大廠直接探索的方向。得益于大模型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AI有機會重塑客服形態,快速準確滿足消費者需求,節約更多勞動力。
目前,阿里推出了大模型原生AI應用“淘寶問問”,京東AI大模型有“京東言犀”,快手的大語言模型“快意”、拼多多成立大模型團隊,都是主要探索在電商客服、對話的業務應用場景,海外大廠如亞馬遜、微軟、TikTok、Shopify、Lazada的AI探索更是如火如荼。
跨境電商是一個天然的AI優勢戰場,由于語言、文化門檻,AI有更多發揮空間,目前阿里國際旗下的團隊“試水”步伐最快,已經率先發布了商家側的相關AI應用。
黃凱是一位99年出生的外貿公司總經理,雖然他不懂英語,也沒有接觸過跨境業務,但依靠熟練運用AI,他成功把店鋪生意做到前三,傳統的家具電商從設計到打樣、測品、拍攝、修圖至少需要一個月,成本在五位數以上,但現在通過AI,他在兩個多小時里就可以一鍵發布100款產品。
黃凱的例子是AI電商應用的一個側影,也是阿里探索AI電商的縮影,隨著新任CEO吳泳銘的掌舵,圍繞“通義千問”的基石,阿里正在全面押注AI,AI也幾乎貫穿了阿里各個業務。
2023年9月,吳泳銘在上任的第一封全員信里就提到,傳統互聯網模式嚴重同質化已走向存量競爭,AI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成為全球商業發展的新動能。11月在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再次強調對符合用戶需求和AI驅動變革趨勢的業務,將作為阿里第一優先級重點投入。
據晚點報道,近期淘寶天貓集團剛剛梳理完AI業務,將此前約20個隊伍集中整合為4個,分別負責阿里媽媽、C端消費者、B端商家,以及行業特色應用,同時對內發布了淘天自己的大模型產品 “圖靈”;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AI團隊目前已超過百人。
“如果站在十幾年前,你認為未來是屬于搜索還是屬于門戶網站?現在我們也面臨著站在十字路口做選擇的問題,也許未來貨架電商就是過去的門戶網站,用戶習慣一旦發生改變,你的生意模式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近期,阿里國際站行業及商家業務部負責人秦奮對界面新聞提到了AI電商的重要性,他認為AI可能會帶來一個時代的變遷。
“從用戶未來入口的理解來說,AI電商可能不是通過搜索關鍵詞跟商品交互,而是通過模型幫你找商品和服務。”秦奮說。
理想中的AI電商尚未到來,到今天,電商行業還存在大量痛點。比如在每年億級商品的海量上新中,消費者需要做攻略、貨比三家,才能做出購買決策,但選中的商品還不一定是最優解。在未來,AI的理想狀態,或許是讓電商達到超高的人貨匹配效率,AI就像是一個消費者的“超級私人助理”,它能根據你的喜好、需求,在最短時間內為你做出最優的商品決策。
但至于AI對于電商的顛覆程度能有多大,一位電商行業人士評價說,“在整個消費鏈路里,本質上用戶是為商品付費,而不是為平臺付費,因此AI也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動作,它沒有辦法提供商品層面的革命。眼下,阿里要面對的還是更重要的競爭。”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