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中國的長期主義:大健康戰略導向未來,28年持守之路繼續
“中國經濟顯示出強勁韌性和蓬勃活力”,安利全球CEO潘睦鄰再次重申對中國市場發展前景的看好。
日前,闊別中國三年半的潘睦鄰出席第22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表示,中國已經連續20年成為安利全球最大市場,他說:“中國有著先進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正在建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我們對中國市場有著長久承諾和堅定信心。”
作為一家跨國企業,安利中國在華精耕28載,回報頗豐,堅定投入。
3月份,安利中國宣布對廣州生產基地投入6億元,實施為期五年的升級改造計劃,并搭建大健康共享創新平臺。
談及這一增資計劃,潘睦鄰認為當前時機恰當,不僅有經年營運建立的市場信心基石,也是安利中國長期主義愿景的持續兌現。
細數過往,自1992年廣州生產基地建立以來,這是安利中國對其第十次增資。而早在20年前,安利陸續在廣州、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后于無錫投建植物研發中心。
在2020年提出大健康轉型戰略后,安利對國內市場的加碼也拾階而上。
推進大健康戰略,加碼中國市場
“公眾健康意識加強,健康消費從過去的隱性剛需,真正變成了顯性剛需。”潘睦鄰眼中的中國健康消費,已經步入黃金時代。
安利全球CEO潘睦鄰
而早在2016年,“健康中國”升級為國家戰略,預計到2030年,中國大健康產業規模將達16萬億。根據尼爾森的報告,在健康領域內,消費者最關注的健康食品。這為拼搏在消費一線的保健產品廠商帶來了新的驅動引擎。
面對這一龐大且快速增長的市場,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落戶中國市場的安利,沒有安于旁觀者角色。在疫情洶涌的2020年,安利正式推出大健康戰略,深耕大健康賽道,夯實企業數字化運營能力,引進全新生產線、改造生產基地,加大產品研發與創新,打造大健康社群,積極應對疫情環境下市場需求和供應鏈管理的諸多挑戰。
2021年6月,安利于咸寧投資啟動大健康智創園項目。項目整體規劃用地約150畝,擁有12條產線;同年,益生菌產品在廣州工廠正式下線,由國外進口實現本地化生產。
這次轉型,不可謂不冒險。一方面,疫情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無差別影響著各行各業,另一方面,安利也正在經受成為百年企業必經的時代陣痛,在電商井噴、政策高壓的背景下,安利一度告別高增長。
在蟄伏起來修煉內功的日子里,安利以大健康賽道社交電商O2O模式避開了電商平臺的“圍追堵截”,并將“從種子到成品”的完整產業鏈條根植于國內市場,繼續尋找增長機會。
現在看來,三年前的轉型是一次成功的冒險。
2021年,安利在全球的銷售額為89億美元,增長4%,在全球排行榜中連續八年排第一。在充滿挑戰的2022年,得益于大健康戰略的推進,安利中國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創近十年最大增幅。
其投建的咸寧大健康智創園項目也已進入收獲期。
據安利中國供應鏈副總裁陳森林介紹,咸寧大健康智創園現已有4條產線在運行,首批產品于2022年6月上市,并運到了馬來西亞,目前正準備給泰國供應產品。
“咸寧大健康智創園創造了安利全球最快速度建成一家工廠的記錄,我們用了6個月時間,從破土動工到設備試運行。目前,工廠第一期已經完成,共建成了將近3萬平方米的廠房。”陳森林說道,“廣州的益生菌產線,也在7*24小時滿負荷生產”。
從咸寧大健康智創園到廣州基地的增資擴產,以及大健康共享平臺項目的搭建,安利對中國市場的深耕有了新的戰略方向。而在此之前,安利的植物研發中心、全球數字創新中心、亞洲科技創新中心、家居科技產線均已落戶中國。
創建共享平臺,打造特色社群
本次增資不僅是安利最大海外生產基地的“舊貌換新顏”,也是廣州生產基地立足于大健康賽道,將多年沉淀的平臺能力反哺到行業與消費者的一次再創新。
廣州開發區與安利簽署了“安利研發中心及大健康共享平臺項目協議”,該項目將強化安利現有研發體系,并促進大健康產業內的企業研發合作及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廣州開發區在生物醫藥等產業的集優聚強作用,實現區內大健康產業的價值共創。
安利研發中心及大健康共享平臺項目簽約
換句話說,這一大健康共享創新平臺不止服務安利,而是通過整合大專院校與企業等資源,推進研究成果形成,繼而加快成果的落地轉化,為中國基礎營養和個性化營養的發展提速。
“獨木難成林,我們想要做Open的平臺、共享的平臺,做大行業,服務更多消費者。” 安利中國市場部副總裁及亞洲科技創新中心副總裁陳佳描述了大健康共享創新平臺的核心作用。
追溯起來,這并非安利首次對外共享能力。
安利對產品品質的把控依托于質量保證實驗室,2005年,該實驗室取得國家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證,2022年,安利中國成立了獨立檢測技術服務公司,并于同年8月獲得CMA(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
陳森林表示,安利的實驗室能力已經向廣州市乃至整個大灣區輸送,“安利會把在中國發展出來的各種能力放到更廣闊的平臺,與產業共享。”
大健康共享創新平臺的搭建,是安利研發能力向大健康更深更廣領域的延伸。
扎根于中國市場,安利聚焦大健康賽道的自我革新,貫穿整個體系。
安利在2021年聯手中國營養學會,至今已培養了3.9萬名經營養學會專業認證的“營養健康顧問”,構建了線上線下融合的健康生活社群,他們與消費者互相鼓勵督促,把知識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習慣,提升公眾健康素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中國特色大健康社群的持續打造,是安利中國定位為“全面健康推動者”的基石。
聚力產能遷移,鍛造產業鏈韌性
全球產能向中國轉移,是安利近年的發展重點。
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安利均有業務開展,但中國既是全球最大市場,也正晉升為最重要的產品外輸陣地。
以廣州生產基地為例,現已進入第十次擴建,擁有40多條生產線,生產營養保健食品、美容化妝品、個人護理用品、家居護理用品及家居科技產品等500多款產品,產值占到安利全球的45%,輻射支持50多個安利海外市場。
從產能轉移到產能擴充,安利在中國的增資計劃水到渠成,提升產能的重要性在升級。
在硬幣的第二面,按照陳森林的話來說,通過三年疫情考驗后,鍛造產業鏈韌性同樣緊迫,產能會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產業鏈韌性卻是面對變化及環境不確定性時的保障。
“未來增資擴產的計劃,另外一個目的是進一步優化產能結構,這個結構就是韌性,一方面支持產品戰略,另一方面保持生產線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陳森林表示。
在更上游的供應鏈方面,紐崔萊在全球的134個認證農場中,中國就有44個。陳佳表示,植物有機種植、植物功能成分研究是核心競爭力,未來安利在中國還會擁有更多的認證農場。
目前,安利在全球有四個有機農場,兩個在美國,兩個分別在巴西和墨西哥。安利也在尋找符合紐崔萊九大金標準的有機自有農場。在安利最新宣布的本地化戰略中,計劃今年在中國投建自有有機農場。
在此基礎之上,安利的本土化深耕還包括對中草藥現代化應用。首先是原料的創新,無錫植物研發中心正在探索將有機種植的實踐經驗及理念轉移到中草藥原料的種植上;其次是配方的創新,用現代化方法分析鑒定中草藥的質量和有效性,并設立標準。
中國固有的養生文化,以及消費者的對中草藥的熱情,是安利大健康戰略與中國市場的默契,重塑傳統產業,是企業與環境共生的良性互動,也是安利中國獲得勁長的前提。走過多個時代風口的安利,常在應對挑戰,但也緊握機遇,從轉型大健康到持續投資,安利對中國市場的信任,延續著過往28年的歷程,步步落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