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奧股份”涉嫌傳銷被調查
熱直銷網快訊“自6月30日媒體報道《“三奧股份”涉嫌傳銷被調查 哈爾濱12家專賣店要求退貨》后,三奧股份遭退貨、涉嫌傳銷迅速成為熱門搜索關鍵詞,三奧股份是第一個在中國拿到直銷牌照的公司,但6月底有媒體報道其因涉嫌傳銷而被哈爾濱工商局調查,而三奧方面對此則表示,是否涉嫌傳銷要等待相關部門的調查結果。
百度指數監(jiān)測顯示,6月底7月初三奧股份退貨門事件無論用戶關注度還是媒體關注度都有大幅上揚。7月以來,三奧股份的用戶關注度比6月上升了32%,媒體關注度急升3787%。谷歌趨勢的數據顯示三奧股份的網絡關注度在7月同樣上揚。另外,“傳銷”是谷歌趨勢中最受公眾關注的事件信息點,“三奧股份”本身關注量則次之。
通過百度高級新聞搜索,從2009年6月29日至7月29日,涉及“三奧股份、退貨門、涉嫌傳銷門”的新聞報道共計235篇?!叭龏W股份涉嫌傳銷”事件被媒體不斷跟進和挖掘。
從公眾的態(tài)度看,鳳凰網一項18729人參與的“你認為三奧股份是否涉嫌傳銷”的調查顯示:66.7%的網友認定是傳銷,9.9%網友持否認態(tài)度,23.5%網友認為得根據調查結果而定。 三奧股份作為國內知名企業(yè)且為第一個獲得直銷牌照的企業(yè),其經營模式歷來備受公眾的關注和引發(fā)爭議。三奧股份進入國內,順應政府政策而對自身經營策略進行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傳銷”形象。
但在普通消費者心目中,直銷與傳銷的區(qū)別并不大,作為一家直銷企業(yè),此次被曝部分分店涉嫌傳銷,除了進一步損害其公眾形象外,也暴露了三奧股份缺乏與消費者、經銷商等進行溝通的問題。
此外,即使三奧股份為適應政策而對自身經營策略進行過重大調整,但至今仍引起公眾的爭議,涉嫌傳銷事件的發(fā)生,也對經營造成較大的影響,使其不得不面臨進一步調整經營策略的問題。而對于此次遭遇的質疑,三奧股份若不能提供能證明并非傳銷的有力證據,任何辯解將顯得蒼白無力,除對品牌形象造成一定損害外,還將可能成為長期品牌建設中的絆腳石。 隨后,自媒體報道而引發(fā)公眾對三奧股份涉嫌“傳銷”事件的關注以來,從三奧股份的相關動作來看,對此次危機的反應較為迅速,事發(fā)后不久即發(fā)表簡短聲明,表示公司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是否涉嫌傳銷,仍需等待政府的調查結果。
但從目前來看,三奧股份在應對此次傳銷危機事件中,除了發(fā)表簡短的聲明外,并未做出更多的澄清或提供更為詳盡的信息,有利用時間將危機作淡化處理,蒙混過關之嫌,這種消極應對危機的作法從短期來看,有一定的作用,但具有一定的風險。
從長期來看,三奧股份此種蒙混過關的做法只是通過時間將事件的負面影響淡化,但極其容易造成危機的進一步積累,久而久之便成為企業(yè)的固疾,適當時機萬一集中爆發(fā),負面影響和損害將會嚴重得多。
因此,為應對當前頻繁發(fā)生的危機,企業(yè)一方面應當采取積極應對的策略外,還應在以下幾方面進行補救:
盡可能快地做出詳盡的解釋,消除公眾疑惑,以免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尤其要借助權威的政府部門對公眾的疑惑進行澄清,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部分與全局進行有效的區(qū)隔。由于此次三奧股份涉嫌傳銷源于部分分店,因此可對此做出有效的區(qū)隔,證明涉嫌的只是部分地方分店,而非全局;針對公眾爭議的經營模式,三奧股份除了應進一步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外,還應加大力度建設社區(qū)關系,進一步擴大企業(yè)社會責任,盡快在內部建立一套與公眾進行溝通對話的機制,并促進與公眾的溝通常態(tài)、長期化;三奧股份表示會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處理,并加強內部的自查,同時三奧股份還要加強與經銷商、直銷員的溝通,將事態(tài)進一步化解。
- 三奧股份,傳銷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4673.html